《古文觀止》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作者介紹】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

〔唐〕杜牧

【作者介紹】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進士。

為弘文館校書郎。

歷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勳元外郎,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

官終中書舍人。

早年頗有抱負,主張削平藩鎮,抗擊吐蕃,回紇統治集一團一 的侵擾,加強國防,以拯救日趨衰敗的唐王朝,晚年漸趨保守消極。

杜牧詩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良傳統。

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

後人因稱他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因和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題解】阿房宮,秦宮名,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

秦始皇統一中國,認為首都咸陽的宮殿太小,便大興土木,於公元前二一二年,發徒卒七十餘萬人,在渭水南面營造阿房宮,「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記·秦始皇本紀》)。

宮未建成,秦國滅亡。

項羽攻入咸陽,放火焚燬。

阿房,猶言近旁。

「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旁」(《漢書·賈山傳》顏師古注)。

也有說因其形「四阿房廣」(言四角有曲簷)而得名。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見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於通過寫阿房宮事總結亡秦教訓,使唐敬宗李湛引為鑒戒:統治者橫徵暴斂,荒一婬一無度,其結果只能是民怨沸騰,國亡族滅。

這篇賦充分體現了唐代文賦的特點,即描寫和議論緊密結合。

前面極力鋪敘渲染宮殿歌舞之盛,宮女珍寶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誇張,又富於想像,且比喻奇巧新穎。

後面發議論,迴環往復,層層推進,見解一精一辟,發人深省。

語言上駢散兼行,錯落有致,詞采瑰麗,聲調和諧,一掃漢賦那種平板單調的弊病,成為古代賦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六王畢〔1〕,四海一。

蜀山兀〔2〕,阿房出。

覆壓三百餘里〔3〕,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4〕,直走咸陽〔5〕。

二川溶溶〔6〕,流入宮牆。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廊腰縵回〔7〕,簷牙高啄。

各抱地勢,勾心鬥角。

盤盤焉〔8〕,囷囷焉〔9〕,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10〕。

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11〕,不霽何虹〔12〕?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歌台暖響,春一光 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13〕,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14〕,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15〕;煙斜霧橫,焚椒蘭也〔16〕。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17〕,杳不知其所之也〔18〕。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19〕,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20〕。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一精一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21〕,倚疊如山。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22〕,金塊珠礫。

棄擲邐迤〔23〕,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24〕,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25〕,多於南畝之農夫〔26〕;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27〕;瓦縫參差,多於週身之帛縷〔28〕;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29〕;管弦嘔啞〔30〕,多於市人之言語。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獨夫之心〔31〕,日益驕固。

戍卒叫〔32〕,函谷舉〔33〕,楚人一炬〔34〕,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35〕,誰得而族滅也〔36〕?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選自《四部叢刊》本《樊川文集》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伐光了蜀山的樹木,阿房宮才蓋起來。

阿房宮佔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

從驪山之北構築宮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陽。

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水波蕩漾地流入宮牆。

五步一棟樓,十步一座閣。

走廊曲折象縵帶一般迴環,飛簷象禽鳥在高處啄食。

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環抱,宮室高低屋角,像鉤一樣聯結,飛簷彼此相向,又像在爭鬥。

盤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迴旋如水渦,不知矗立著幾千萬座。

長橋橫臥在渭水上,人們看了要驚訝:天上沒有雲,怎麼出現了龍?復道橫空而過,彩色斑斕,人們看了要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裡來的彩虹?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

台上歌聲悠揚,充滿暖意,使人感到有如春一光 那樣和煦。

殿中舞袖飄拂,好像帶來陣陣寒意,使人感到風雨一交一 加那樣淒冷。

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宮裡,氣候竟會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國的妃嬪和公主們,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樓閣、宮殿,被一車車送來秦國,日夜獻歌奏樂,成了秦國的宮人。

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鏡子;綠雲繚繞,原來是她們正在早晨梳理髮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2是她們倒掉的殘脂剩粉;空中煙霧瀰漫,是她們在焚燒椒蘭香料。

皇帝的宮車馳過,聲如雷霆,使人驟然吃驚;聽那車聲漸遠,也不知馳到哪兒去了。

宮人們用盡心思修飾容貌,打扮得極其嬌媚妍麗,耐心地久立遠視,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

可是有許多宮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還未見到皇帝。

燕、趙收藏的財寶,韓、魏聚斂的金玉,齊、楚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裡掠奪來的,堆積得如山一樣。

一旦國家滅亡,不能佔有了,統統運進了阿房宮。

在這裡把寶鼎看作鐵鍋,美玉當石頭,又視黃金為土塊,珍珠為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個人的心。

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

為什麼搜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阿房宮中的柱子,比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樑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2工還多;建築物上的釘頭,比糧倉裡的粟粒還多;橫直密佈的瓦縫,比身上衣服的線縫還多;欄杆縱橫,比天下的城郭還多;嘈雜的器樂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

秦統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秦始皇這個獨夫,卻越來越驕橫頑固。

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唉!如果六國統治者都是愛護本國人民,那麼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

如果秦國統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麼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還能滅掉秦國呢?秦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歎,只好讓後世的人為他們哀歎;後世的人如果只是哀歎而不引為鑒戒,那麼又要讓再後世的人為他們哀歎了。

(馮海榮)

【註釋】

〔1〕六王: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之君。

〔2〕兀(wu霧):突兀,指山上樹林砍盡,只剩下光禿的山頂。

〔3〕覆壓:覆蓋。

三百餘里:指宮殿佔地面積大。

《三輔皇圖》載:阿房宮「規恢三百餘里」。

〔4〕驪山: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

構:建築。

〔5〕走:趨向。

咸陽:秦朝的國都。

〔6〕二川:指渭水和樊川。

渭水源出甘肅,流經陝西省;樊川即樊水,灞水的支流,在今陝西省。

〔7〕廊腰:走廊中間的轉折處。

縵,無花紋的絲綢。

〔8〕盤盤:盤旋。

焉,猶「然」。

〔9〕囷囷(jūn君):曲折。

〔10〕矗:高聳。

落:座、所,建築物的單位量詞。

一說指院落、院子。

〔11〕復道:宮中樓閣相通,上下都有通道,稱復道。

因築在山上,故稱行空。

〔12〕霽(ji寄):雨止雲開。

〔13〕妃:帝王的妾,太子王侯的妻。

嬪(pin貧):宮中女官。

媵(ying映):后妃陪嫁的女子。

嬙(qiang強):宮中女官。

〔14〕輦(niǎn碾):古代貴族乘坐的人力車。

此用作動詞,乘車。

〔15〕脂水:洗胭脂的水。

〔16〕椒、蘭:兩種芳香植物。

〔17〕轆(lu鹿)轆:車聲。

〔18〕杳(yǎo咬):遠。

〔19〕望幸:盼望皇帝到來。

幸,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為幸。

〔20〕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多(前246—前210),在兼併六國前自不能羅致諸侯子女,這裡是誇張。

〔21〕其人:其民。

唐一人避太宗李世民諱,以「人」代「民」。

〔22〕鼎:古代一種三足兩耳的貴重器物。

鐺(chēng稱):鐵鍋,三足。

〔23〕邐迤(lǐyǐ裡以):接連不斷。

這裡是說到處都是。

〔24〕錙銖(zīzhū資朱):古時的重量單位。

《說文》:六銖為錙。

此極言微小。

〔25〕負棟:支撐棟樑的柱子。

〔26〕南畝:泛指農田。

〔27〕庾:糧倉。

〔28〕帛縷:絲綢衣服上的紗線。

〔29〕九土:九州,指全國。

郭:外城。

〔30〕管弦:指簫笙、琴瑟等樂器。

嘔啞:樂器發出的聲音。

〔31〕獨夫:喪盡人心的暴君,指秦始皇。

〔32〕戍卒叫:指陳勝、吳廣在謫戍漁陽途中,於大澤鄉振臂一呼,率眾起義。

〔33〕函谷舉:指劉邦攻破函谷關。

舉,攻破,拔取。

〔34〕楚人一炬:公元前二0六年,項羽入咸陽,殺秦將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

楚人,指項羽。

項羽是楚將項燕的後代,故稱楚人。

〔35〕遞三世:傳至第三代。

〔36〕族滅:即滅族。

古有滅三族、九族、十族的酷刑。

此指秦朝徹底覆滅。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