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孔稚珪(447—501),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

〔南朝·梁〕孔稚珪

【作者小傳】孔稚珪(447—501),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漸一江一 紹興)人。

少涉學,有美譽。

舉秀才,為宋安成王車騎法曹行參軍,官至太子詹事。

《齊書》有傳。

有《孔詹事集》。

【題解】「移」是一種文體,相當於現在的通告、佈告。

北山,即鍾山,在建康城(今南京市,南朝京都)北,故名北山。

周顒,字彥倫,汝南人。

有文才。

元徽(宋後廢帝劉昱年號)中,為剡令。

建元(齊高帝蕭道成年號)中,為長沙王后軍參軍、山陰令,遷國子博士。

五臣注《文選》呂向說:「其先,周彥倫隱於北山,後應詔出為海鹽縣令,欲卻過北山。

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

《南齊書·周顒傳》與此有出入。

本文是一篇遊戲文章,旨在揭露和諷刺那些偽裝隱居以求利祿的文人。

鍾山之英,草堂之靈〔1〕,馳煙驛路,勒移山庭〔2〕。

夫以耿介拔俗之標〔3〕,蕭灑出塵之想〔4〕,度白雪以方潔〔5〕,干青雲而直上〔6〕,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7〕,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8〕,聞鳳吹於洛浦〔9〕,值薪歌於延瀨〔10〕,固亦有焉。

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11〕,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12〕。

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13〕,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14〕,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15〕。

然而學遁東魯,一習一 隱南郭〔16〕,偶吹草堂,濫巾北嶽〔17〕。

誘我松桂,欺我雲壑〔18〕。

雖假容於一江一 皋,乃纓情於好爵〔19〕。

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20〕。

風情張日,霜氣橫秋〔21〕。

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22〕。

談空空於釋部,覈玄玄於道流〔23〕,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24〕。

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25〕,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26〕,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27〕。

風雲悽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28〕,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鈕金章,綰墨綬〔29〕,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30〕。

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31〕。

道帙長擯,法筵久埋〔32〕。

敲扑諠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33〕。

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34〕,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菉〔35〕,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36〕。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澗戶摧絕無與歸〔37〕,石徑荒涼徒延佇〔38〕。

至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楹〔39〕,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

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40〕。

於是南嶽獻嘲,北隴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41〕。

慨遊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

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遣風,春蘿罷月〔42〕。

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43〕。

今又促裝下邑,浪枻上京〔44〕,雖情殷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45〕。

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46〕,塵游躅於蕙路,汙淥池以洗耳〔47〕。

宜扃岫幌〔48〕,掩雲關,斂輕霧,藏鳴湍。

截來轅於谷口,杜妄轡於郊端〔49〕。

於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50〕。

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51〕。

請迥俗士駕,為君謝逋客〔52〕。

——選自一胡一 刻本《文選》

鍾山的英魂,草堂的神靈,如煙雲似地奔馳於驛路上,把這篇移文鐫刻在山崖。

有些隱士,自以為有耿介超俗的標格,蕭灑出塵的理想;品德純潔,像白雪一樣;人格高尚,與青雲比並。

我只是知道有這樣的人。

至於亭亭玉立超然物外,潔身自好志趣高潔,視千金如芥草,不屑一顧,視萬乘如敝屣,揮手拋棄,在洛水之濱仙聽人吹笙作鳳鳴,在延瀨遇到高人隱士采薪行歌,這種人固然也是有的。

但怎麼也想不到他們不能始終如一,就像青黃反覆,如墨翟之悲素絲,如楊朱之泣歧路。

剛到山中來隱居,忽然又染上凡心,開始非常貞介,後來又變而為骯髒,多麼荒謬啊!唉,尚子平、仲長統都已成為過去,高人隱居的山林顯得非常寂寞,千秋萬年,還有誰來欣賞!

當今之世有一位姓周的人,是一個不同流俗的俊才,他既能為文,學問也淵博,既通玄學,亦長於史學。

可是他偏學顏闔的遁世,效南郭的隱居,混在草堂裡濫竽充數,住在北山中冒充隱士。

哄誘我們山中的松桂,欺騙我們的雲崖,雖然在長一江一 邊假裝隱居,心裡卻牽掛著高官厚祿。

當他初來的時候,似乎把巢父、許由都不放在眼下;百家的學說,王侯的尊榮,他都瞧不起。

風度之高勝於太陽,志氣之凜盛如秋霜。

一忽兒慨歎當今沒有幽居的隱士,一忽兒又怪王孫遠遊不歸。

他能談佛家的「四大皆空」,也能談道家的「玄之又玄」,自以為上古的務光、涓子之輩,都不如他。

等到皇帝派了使者鳴鑼開道、前呼後擁,捧了徵召的詔書,來到山中,這時他立刻手舞足蹈、魂飛魄散,改變志向,暗暗心動。

在宴請使者的筵席上,揚眉揮袖,得意洋洋。

他將隱居時所穿的用芰荷做成的衣服撕破燒掉,立即露出了一副庸俗的臉色。

山中的風雲悲淒含憤,岩石和泉水幽咽而怨怒,看看樹林和山巒若有所失,回顧百草和樹木就像死了親人那樣悲傷。

後來他佩著銅印墨綬,成了一郡之中各縣令中的雄長,聲勢之大冠於各縣令之首,威風遍及海濱,美名傳到浙東。

道家的書籍久已扔掉,講佛法的坐席也早已拋棄。

鞭打罪犯的喧囂之一聲 干擾了他的思慮,文書訴訟之類急迫的公務裝滿了胸懷。

彈琴唱歌既已斷絕,飲酒賦詩也無法繼續,常常被綜覈賦稅之類的事牽纏,每每為判斷案件而繁忙,只想使官聲政績籠蓋史書記載中的張敞和趙廣漢,凌架於卓茂和魯恭之上,希望能成為三輔令尹或九州刺史。

他使我們山中的朝霞孤零零地映照在天空,明月孤獨地升起在山巔,青松落下綠蔭,白雲有誰和它作伴?澗戶崩落,沒有人歸來,石徑荒涼,白白地久立等待。

以至於迥風吹入帷幕,雲霧從屋柱之間瀉出,蕙帳空虛,夜間的飛鶴感到怨恨,山人離去,清晨的山猿也感到吃驚。

昔日曾聽說有人脫去官服逃到海濱隱居,今天卻見到有人解下了隱士的佩蘭而為塵世的繩纓所束縛。

於是南嶽嘲諷,北隴恥笑,深谷爭相譏諷,群峰譏笑,慨歎我們被那位遊子所欺騙,傷心的是連慰問的人都沒有。

因此,我們的山林感到非常羞恥,山澗感到非常慚愧,秋桂不飄香風,春蘿也不籠月色。

西山傳出隱逸者的清議,東皋傳出有德者的議論。

聽說此人目前正在山陰整理行裝,乘著船往京城來,雖然他心中想的是朝廷,但或許會到山裡來借住。

如果是這樣,豈可讓我們山裡的芳草蒙厚顏之名,薜荔遭受羞恥,碧嶺再次受侮辱,丹崖重新蒙污濁,讓他塵世間的遊蹤污濁山中的蘭蕙之路,使那許由曾經洗耳的清池變為渾濁。

應當鎖上北山的窗戶,掩上雲門,收斂起輕霧,藏匿好泉流。

到山口去攔截他的車,到郊外去堵住他亂闖的馬。

於是山中的樹叢和重疊的草芒勃然大怒,或者用飛落的枝柯打折他的車輪,或者低垂枝葉以遮蔽他的路徑。

請你這位俗客回去吧,我們為山神謝絕你這位逃客的再次到來。

(施蟄存黃素芬)

【註釋】

〔1〕英、靈:神靈。

草堂:周顒在鍾山所建隱捨。

〔2〕驛路:通驛車的大路。

勒:刻。

〔3〕耿介:光明正直。

拔俗:超越流俗之上。

標:風度、格調。

〔4〕蕭灑:脫落無拘束的樣子。

出塵:超出世俗之外。

〔5〕度:比量。

方:比。

〔6〕干:犯,凌駕。

〔7〕物表:萬物之上。

霞外:天外。

〔8〕芥:小草,此處用作動詞。

眄(miǎn免):斜視。

屣(xǐ徙):草鞋,此處用作動詞。

萬乘:指天子。

〔9〕「聞鳳吹」句:《列仙傳》:「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常游於伊、洛之間。」

浦:水邊。

〔10〕「值薪歌」句:《文選》呂向註:「蘇門先生游於延瀨,見一人采薪,謂之曰:『子以終此乎?』采薪人曰:『吾聞聖人無懷,以道德為心,何怪乎而為哀也。

』遂為歌二章而去。」

值:碰到。

瀨(lai賴):水流沙石上為瀨。

〔11〕參差(chēncī琛疵):不一致。

蒼黃:青色和黃色。

翻覆:變化無常。

〔12〕翟子:墨翟。

他見練絲而泣,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見《淮南子·說林訓》朱公:楊朱。

楊朱見歧路而哭,為其可以南可以北。

(同上)〔13〕乍:初、剛才。

心染:心裡牽掛仕途名利。

貞:正。

黷:污濁骯髒。

〔14〕尚生:尚子平,西漢末隱士,入山擔薪,賣之以供食飲(見《高士傳》)。

仲氏:仲長統,東漢末年人,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嘗歎曰:「若得背山臨水,遊覽平原,此即足矣,何為區區乎帝王之門哉!」(《後漢書》本傳)〔15〕周子:周顒(yong庸)。

雋(jun,俗:卓立世俗。

亦玄亦史:《南齊書·周顒傳》稱周汎涉百家、長於佛理、兼善老易。

玄,玄學,老莊之道。

〔16〕東魯:指顏闔(he合)。

《莊子·讓王》:「魯君聞顏闔得道人也,使人以幣先焉。

顏闔守陋閭,使者至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

』使者致幣。

顏闔對曰:『恐聽者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

』使者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

南郭:《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嗒然,似喪其偶。」

〔17〕偶吹:雜合眾人吹奏樂器。

用《韓非子·內儲說》「濫竽充數」事。

巾:隱士所戴頭巾。

濫巾,即冒充隱士。

北嶽:北山。

〔18〕壑(he赫):山谷。

〔19〕一江一 皋:一江一 岸。

這裡指隱士所居的長一江一 之濱鍾山。

纓情:系情,忘不了。

〔20〕拉:折辱。

巢父、許由,都是堯時隱士。

《高士傳》:「堯讓天下於許由,不受而逃去。

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穎水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巢父曰:『污吾犢口。

』牽犢上流飲之。」

〔21〕張:張大。

橫:瀰漫。

〔22〕幽人:隱逸之士。

王孫:指隱士。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23〕空空:佛家義理。

佛家認為世上一切皆空,以空明空,故曰「空空」。

釋部:佛家之書。

覈(he核):研究。

玄玄:道家義理。

《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流:道家之學。

〔24〕務光:《列仙傳》:「務光者,夏時人也……殷湯伐桀,因光而謀,光曰:『非吾事也。

』湯得天下,已而讓光,光遂負石沉窾水而自匿。」

涓子:《列仙傳》:「涓子者,齊人也。

好餌術,隱於宕山。」

儔:匹敵。

〔25〕鳴騶(zōu鄒):指使者的車馬。

鳴,喝道;騶,隨從騎士。

鶴書:指徵召的詔書。

因詔板所用的書體如鶴頭,故稱。

隴:山阜。

〔26〕爾:這時。

軒:高揚。

袂(mei妹)聳:衣袖高舉。

〔27〕芰(ji技)制、荷衣:以荷葉做成的隱者衣服。

《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抗:高舉,這裡指張揚。

走:馳騁。

這裡喻迅速。

〔28〕咽(ye夜):悲泣。

愴(chuang創):怨怒的樣子。

〔29〕紐:系。

金章:銅印。

綰(wǎn挽):系。

墨綬:黑色的印帶。

金章、墨綬為當時縣令所佩帶。

〔30〕跨:超越。

屬城:郡下所屬各縣。

百里:古時一縣約管轄百里。

〔31〕張:播。

海甸:海濱。

馳:傳。

浙右:今浙一江一 紹興一帶。

〔32〕道帙(zhi秩):道家的經典。

帙:書套,這裡指書籍。

擯:一作「殯」,拋棄。

法筵:講佛法的几案。

埋:廢棄。

〔33〕敲扑:鞭打。

牒訴:訴訟狀紙。

倥傯(kōngzǒng空總):事務繁忙迫切的樣子。

〔34〕綢繆(choumou愁謀):糾纏。

結課:計算賦稅。

折獄:判理案件。

〔35〕籠:籠蓋。

張趙:張敞、趙廣漢。

兩人都做過京兆尹,是西漢的能吏。

往圖:過去的記載。

架:超越。

卓魯:卓茂、魯恭。

兩人都是東漢的循吏。

菉簿籍。

〔36〕希蹤:追慕蹤跡。

三輔:漢代稱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

三輔豪:三輔有名的能吏。

九州:指天下。

牧:地方長官,如刺史、太守之類。

〔37〕澗:通「澗」,摧絕:崩落。

〔38〕延佇(zhu助):長久站立有所等待。

〔39〕還飆(biāo標):回風。

寫:同「瀉」,吐。

楹:屋柱。

〔40〕投簪:拋棄冠簪。

簪,古時連結官帽和頭髮的用具。

逸:隱遁。

蘭:用蘭做的佩飾,隱士所佩。

縛塵纓:束縛於塵網。

〔41〕攢(zǎn)峰:密聚在一起的山峰。

竦:同「聳」,跳動。

獻嘲、騰笑、爭譏、竦誚,都是嘲笑、譏諷的意思。

〔42〕遣:一作「遺」,排除。

〔43〕騁、馳:都是傳播之意。

逸議:隱逸高士的清議。

素謁:高尚有德者的言論。

〔44〕促裝:束裝。

下邑:指原來做官的縣邑(山陰縣)。

浪枻(ye頁):鼓棹,駕舟。

〔45〕殷:深厚。

魏闕:高大門樓。

這裡指朝廷。

假步:借住。

山扃(jiōng坰):山門。

指北山。

〔46〕重滓(zǐ子):再次蒙受污辱。

〔47〕躅(zhu燭):足跡。

汙:污。

淥池:清池。

〔48〕岫幌(xiuhuǎng袖謊):猶言山穴的窗戶。

岫,山穴。

幌,帷幕。

〔49〕杜:堵塞。

妄轡:肆意亂闖的車馬。

〔50〕穎:草芒。

〔51〕飛柯:飛落枝柯。

乍:驟然。

掃跡:遮蔽路徑。

〔52〕君:北山神靈。

逋客:逃亡者。

指周顒。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