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原道·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作者小傳】韓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與柳宗元創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復古崇儒,抵排異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出身於官宦家庭,從小受儒學正統思想和文學的熏陶,並且勤學苦讀,有深厚的學識基礎。
但三次應考進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時二十四歲。
又因考博學宏詞科失敗,輾轉奔走。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起,先後在宣武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下任觀察推官,其後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
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監察御使。
這一年關中大旱,韓愈向德宗上《論天旱人饑狀》,被貶為陽山縣令。
以後又幾次陞遷。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上《論佛骨表》,反對佞佛,被貶為潮州刺史。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召回長安,任國子祭酒,後轉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後世稱為「韓吏部」。
死後謚號「文」,故又稱為「韓文公」。
有《韓昌黎集》。
【題解】《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
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1〕,由是而之焉之謂道〔2〕,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3〕,孑孓為義〔4〕,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5〕,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6〕;不入於老,則歸於佛。
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一奴一之;入者附之,出詨email protected]
〔7〕。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一習一 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8〕,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9〕。
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10〕,今之為民者六〔11〕。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12〕。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
驅其蟲蛇禽一獸 ,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13〕。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14〕,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15〕。
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16〕。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17〕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18〕,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20〕。
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21〕。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2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
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
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傳曰〔2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25〕,進於中國則中國之〔26〕。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27〕。」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8〕」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29〕?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30〕,廟焉而人鬼享〔31〕。
曰:「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33〕,擇焉而不一精一,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34〕。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
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老子輕視仁義,並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於他的觀念狹小。
好比坐在裡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並不小。
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
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裡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
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裡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
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
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後,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盛行於晉、魏、梁、隋之間。
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
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
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
唉!後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
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
研究孔學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於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 」這一類話。
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
唉!後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於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只喜歡聽怪誕的言論。
古代的人民只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
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只佔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
務農的一家,要供一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一應六家的器用;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
又怎麼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
有聖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
驅走那些蛇蟲禽一獸 ,把人們安頓在中原。
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
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裡容易生病,於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
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一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營商業,調劑貨物有無;發明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制定禮節,以分別尊卑秩序;製作音樂,以宣洩人們心中的鬱悶;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制定刑罰,以剷除那些強暴之徒。
因為有人弄虛作假,於是又製作符節、印璽、斗斛、秤尺,作為憑信。
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於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家國。
總之,災害來了就設法防備;禍患將要發生,就及早預防。
現在道家卻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
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
唉!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
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了。
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因此說,君王,是發佈命令的;臣子,是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一交一 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治的人的。
君王不發佈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一交一 流商品來供一應在上統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
現在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係,消除你們的父子關係,禁止你們相生相養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淨寂滅的境界。
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後,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
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的原因是相同的。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
現在道家卻說:「為什麼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
這就好像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麼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麼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可見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
現在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
孔子作《春秋》,對於採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採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
《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
《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
現在,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麼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
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
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
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
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
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
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
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
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
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
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麼道呀?」
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
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
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一精一,論述過一些但並不全面。
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
那麼,怎麼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
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
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一婦 、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
(黃素芬譯注施蟄存參定)
【註釋】
〔1〕宜:合宜。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
這裡指小恩小惠。
〔4〕孑孓(jie潔):瑣屑細小的樣子。
〔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6〕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
墨: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7〕汙(wū污):污蔑,詆毀。
〔8〕誕:荒誕。
自小:自己輕視自己。
〔9〕云爾:語助詞,相當於「等等」。
關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10〕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11〕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資:依靠。
焉:代詞,指做生意。
〔13〕宮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洩。
湮(yān煙)郁:鬱悶。
〔15〕強梗:強暴之徒。
〔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製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合以驗真偽。
璽(xī西):玉製的印章。
斗斛:量器。
權衡:秤錘及秤桿。
〔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
《老子》也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8〕其:指佛家。
〔19〕而:爾,你。
下同。
〔20〕「清淨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淨。
《俱捨論》卷十六:「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寂滅:梵語「涅槃」的意譯。
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實世界)。
《無量壽經》:「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21〕三代:指夏、商、週三朝。
黜(chu處)貶斥。
〔22〕其:指道家。
〔23〕傳(zhuan撰):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
這裡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6〕進:同化。
〔27〕經:指儒家經典。
二句出自《論語·八佾》。
〔28〕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
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膺:攻伐。
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29〕幾何:差不多。
胥:淪落。
〔30〕郊:郊祀,祭天。
假:通「格」,到。
〔31〕廟: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
武:周武王姬發。
周公:姬旦。
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
孔子再傳弟子,被後來的儒家稱為「亞聖」。
〔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
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雲,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4〕廬:這裡作動詞。
其居:指佛寺、道觀。
〔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
獨:老而無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