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原道·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韓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原道·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原道·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作者小傳】韓愈(公元768—825年),字退之,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與柳宗元創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復古崇儒,抵排異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出身於官宦家庭,從小受儒學正統思想和文學的熏陶,並且勤學苦讀,有深厚的學識基礎。

但三次應考進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時二十四歲。

又因考博學宏詞科失敗,輾轉奔走。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起,先後在宣武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下任觀察推官,其後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

貞元十九年(803年),升任監察御使。

這一年關中大旱,韓愈向德宗上《論天旱人饑狀》,被貶為陽山縣令。

以後又幾次陞遷。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上《論佛骨表》,反對佞佛,被貶為潮州刺史。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召回長安,任國子祭酒,後轉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後世稱為「韓吏部」。

死後謚號「文」,故又稱為「韓文公」。

有《韓昌黎集》。

【題解】《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

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傑作。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1〕,由是而之焉之謂道〔2〕,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3〕,孑孓為義〔4〕,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5〕,佛於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6〕;不入於老,則歸於佛。

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一奴一之;入者附之,出詨email protected]

〔7〕。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一習一 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8〕,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9〕。

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10〕,今之為民者六〔11〕。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12〕。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

驅其蟲蛇禽一獸 ,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13〕。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14〕,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15〕。

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16〕。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17〕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

今其法曰〔18〕,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19〕,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20〕。

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21〕。

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2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

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

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傳曰〔2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25〕,進於中國則中國之〔26〕。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27〕。」

《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28〕」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29〕?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30〕,廟焉而人鬼享〔31〕。

曰:「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33〕,擇焉而不一精一,語焉而不詳。

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34〕。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35〕,其亦庶乎其可也〔36〕。」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博愛叫做仁,合宜於仁的行為叫做義,從仁義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

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老子輕視仁義,並不是詆毀仁義,而是由於他的觀念狹小。

好比坐在裡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並不小。

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

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裡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

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裡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

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

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拋開了仁和義說的,只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自從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後,秦始皇焚燒詩書,黃老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盛行於晉、魏、梁、隋之間。

那時談論道德仁義的人,不歸入楊朱學派,就歸入墨翟學派;不歸入道學,就歸入佛學。

歸入了那一家,必然輕視另外一家。

尊崇所歸入的學派,就貶低所反對的學派;依附歸入的學派,就污蔑反對的學派。

唉!後世的人想知道仁義道德的學說,到底聽從誰的呢?道家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

佛家也說:「孔子是我們老師的學生。」

研究孔學的人,聽慣了他們的話,樂於接受他們的荒誕言論而輕視自己,也說「我們的老師曾向他們學習 」這一類話。

不僅在口頭說,而且又把它寫在書上。

唉!後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關於仁義道德的學說,又該向誰去請教呢?

人們喜歡聽怪誕的言論真是太過份了!他們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結果,只喜歡聽怪誕的言論。

古代的人民只有四類,今天的人民有了六類。

古代負有教育人民的任務的,只佔四類中的一類,今天卻有三類。

務農的一家,要供一應六家的糧食;務工的一家,要供一應六家的器用;經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務的有六家。

又怎麼能使人民不因窮困而去偷盜呢?

古時候,人民的災害很多。

有聖人出來,才教給人民以相生相養的生活方法,做他們的君王或老師。

驅走那些蛇蟲禽一獸 ,把人們安頓在中原。

天冷就教他們做衣裳,餓了就教他們種莊稼。

棲息在樹木上容易掉下來,住在洞穴裡容易生病,於是就教導他們建造房屋。

又教導他們做工匠,供一應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導他們經營商業,調劑貨物有無;發明醫藥,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恩愛感情;制定禮節,以分別尊卑秩序;製作音樂,以宣洩人們心中的鬱悶;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懶散的人;制定刑罰,以剷除那些強暴之徒。

因為有人弄虛作假,於是又製作符節、印璽、斗斛、秤尺,作為憑信。

因為有爭奪搶劫的事,於是設置了城池、盔甲、兵器來守衛家國。

總之,災害來了就設法防備;禍患將要發生,就及早預防。

現在道家卻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

只要砸爛斗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

唉!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

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了。

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因此說,君王,是發佈命令的;臣子,是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一交一 流商品,來供奉在上統治的人的。

君王不發佈命令,就喪失了作為君王的權力;臣子不執行君王的命令並且實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為臣子的職責;百姓不生產糧食、絲麻、製作器物、一交一 流商品來供一應在上統治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

現在佛家卻說,一定要拋棄你們的君臣關係,消除你們的父子關係,禁止你們相生相養的辦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謂清淨寂滅的境界。

唉呀!他們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後,沒有被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貶斥。

他們又不幸而沒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沒有受到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導。

五帝與三王,他們的名號雖然不同,但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的原因是相同的。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這些事情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同樣是人類的智慧。

現在道家卻說:「為什麼不實行遠古的無為而治呢?」

這就好像怪人們在冬天穿皮衣:「為什麼你不穿簡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們餓了要吃飯:「為什麼不光喝水,豈不簡單得多!」《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他的光輝道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頓好他的家庭;要整頓好他的家庭,必須先進行自身的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

可見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

現在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作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

孔子作《春秋》,對於採用夷狄禮俗的諸侯,就把他們列入夷狄;對於採用中原禮俗的諸侯,就承認他們是中國人。

《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國的沒有君主。」

《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

現在,卻尊崇夷禮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麼我們不是全都要淪為夷狄了?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

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

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

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

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

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它們的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它們的衣服是麻布絲綢,它們的居處是房屋,它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

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

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

因此,人活著就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死了就是結束了自然的常態。

祭天則天神降臨,祭祖則祖先的靈魂來享用。

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麼道呀?」

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

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

只有荀卿和揚雄,從中選取過一些但選得不一精一,論述過一些但並不全面。

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夠實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

那麼,怎麼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

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

闡明先王的儒道以教導人民,使鰥夫、寡一婦 、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生活,這樣做也就差不多了。

(黃素芬譯注施蟄存參定)

【註釋】

〔1〕宜:合宜。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

這裡指小恩小惠。

〔4〕孑孓(jie潔):瑣屑細小的樣子。

〔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6〕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

墨: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7〕汙(wū污):污蔑,詆毀。

〔8〕誕:荒誕。

自小:自己輕視自己。

〔9〕云爾:語助詞,相當於「等等」。

關於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10〕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11〕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資:依靠。

焉:代詞,指做生意。

〔13〕宮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洩。

湮(yān煙)郁:鬱悶。

〔15〕強梗:強暴之徒。

〔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製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合以驗真偽。

璽(xī西):玉製的印章。

斗斛:量器。

權衡:秤錘及秤桿。

〔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

《老子》也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8〕其:指佛家。

〔19〕而:爾,你。

下同。

〔20〕「清淨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淨。

《俱捨論》卷十六:「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寂滅:梵語「涅槃」的意譯。

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實世界)。

《無量壽經》:「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21〕三代:指夏、商、週三朝。

黜(chu處)貶斥。

〔22〕其:指道家。

〔23〕傳(zhuan撰):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

這裡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6〕進:同化。

〔27〕經:指儒家經典。

二句出自《論語·八佾》。

〔28〕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

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膺:攻伐。

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29〕幾何:差不多。

胥:淪落。

〔30〕郊:郊祀,祭天。

假:通「格」,到。

〔31〕廟: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

武:周武王姬發。

周公:姬旦。

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

孔子再傳弟子,被後來的儒家稱為「亞聖」。

〔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

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雲,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4〕廬:這裡作動詞。

其居:指佛寺、道觀。

〔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

獨:老而無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