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
《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成忠臣毛體書風摘句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註:原名「長征謠」。
)[1]作品註釋(1)望斷:久久地望著,直到看不見,望荊(2)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
(3)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4)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盤山山脈的主峰。
(5)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
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幹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6)漫卷:任意吹捲。
(7)長纓:本指長繩,這裡指革命武裝。
(8)縛住:擒祝(9)蒼龍:是一種凶神惡煞的龍。
指國民一黨一 ****派。
作者自註:「蒼龍,指蔣介石,不是日本人。
因為當時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介石。
按:以上語與意均本自宋人劉克莊《賀新郎》。
[2-3]作品譯文長空高闊白雲清朗,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
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風漫捲著紅旗。
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創作背景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一黨一 ,分裂紅軍的機會主義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
9月中旬,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跡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
10月初,國民一黨一 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
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於東,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一團一 ,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
之後,長驅直入,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六盤山位於寧夏南部山區,海拔2800多米,古代人們稱之為大隴山。
如今在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的推波助瀾下,六盤山已為全國各地的人們所認識,每年大量的遊客慕名前來,感受毛澤東主席在《清平樂·六盤山》中描寫的那種意境。
六盤山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
當年,毛澤東寫下《長征謠》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長征最為艱難的歲月已經過去。
今天人們可以從隧道中輕而易舉地翻越六盤山,而在長征中六盤山則是橫亙在隴東高原上的一座天險。
1935年、1936年,紅二十五軍、中央紅軍先後翻越六盤山。
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中由一三軍一團一 和中央領導機關組成的陝甘支隊北上。
10月5日,紅軍進入寧夏西吉縣境內。
這時,國民一黨一 軍為了阻截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合,在六盤山一帶設置重兵。
在六盤山周邊有國民一黨一 毛炳文兩個師、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門炳岳及西北馬鴻賓的部隊,形勢相當嚴峻。
根據敵情毛澤東決定從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青石嘴一帶突破包圍,穿越平銀公路,直插六盤山東邊的涇源一陽一清村。
在前進路上,紅軍戰士意外發現在青石嘴一帶駐紮有敵人的一個騎兵一團一 。
這時已接近中午,敵人正在開火做飯,戒備相當鬆散。
於是紅軍乘敵不備,發起突襲,消滅了敵軍,而且繳獲了100多匹戰馬及十多車物資。
紅軍用繳獲的物資迅速裝備了一個騎兵偵察連。
後來成為開國上將的梁興初就是這支騎兵偵察連連長。
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的過程中,一邊爬山,一邊構思了最初的《清平樂·六盤山》即《長征謠》。
蘭州大學文學院的慶振軒教授認為,《清平樂·六盤山》是1935年10月7日,紅軍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登上山頂所作,定稿是在這一年的12月。
毛澤東在攀登到六盤山山頂上,極目四望,真正體會到了秋高氣爽的北國風光之後,回想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如今都已成為過眼雲煙,那些至今仍堅持戰鬥在南方的同志們怎麼樣了呢?經過二萬五千里艱險路程,無數戰鬥鍛煉過的紅軍一定能夠戰勝所有的困難,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來。
想到這些,一種難以言表的思緒湧上心頭。
於是,也就誕生了一首名傳千古的絕妙好詞。
毛澤東最初寫《長征謠》除了抒發自己的情意外,還有鼓勵紅軍戰士行軍的作用,所以最初的《清平樂·六盤山》帶有行軍歌曲的性質。
慶振軒教授介紹說,阿英曾經在他的《敵後日記》中抄錄了1942年8月1日新四軍《淮海報》副刊上刊登的兩首毛澤東詩詞,其中有一首是《長征謠》,當時是這樣的:「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
今日帶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樁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4]賞析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登上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懷,以閒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
上半闋一開始,詩人從眺望遠景起筆,西部秋景開闊,長空高朗,抹抹閒雲輕漾,北雁在陣陣南飛,彷彿帶走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鬥爭的回憶及眷戀,接著又起豪氣,「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從爽朗、舒暢的秋心轉入英邁的青春吟哦,二萬五千里長征已在腳下,長城的關口已經到達,浩瀚的業績就要進入一馬平川的時期。
下半闋,詩人將目光收到近處,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在秋天的山峰間盤旋向前。
接著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三行:「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
而這裡的「蒼龍」出自唐代顏師古的評注中引用漢代服虔的話:「倉龍,太歲也。」
倉龍同「蒼龍」,「太歲」是古人所說的凶神惡煞,這裡引伸為蔣介石****集一團一 就是「蒼龍」。
雖然最後兩句用的是設問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陳述式的肯定句,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一黨一 ****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這首詞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
上、下半闋均是一、二句寫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一交一 織,渾然一體。
整詩洋溢著革命勝利的豪情,應用高亢雄壯的語氣。
為毛澤東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詞。
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