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論語》100則精讀:1·【原文】子曰:「學而時一習一 之,不亦說乎?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論語》100則精讀

課外文言文

《論語》100則精讀

《論語·學而》篇第一

1·【原文】子曰:「學而時一習一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一溫一 一習一 和練一習一 ,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一交一 而不信乎?傳不一習一 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一習一 了呢?」

4.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一交一 ,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效力國家),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 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 過了。」

5.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 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一交一 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6.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7.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

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8.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論語·為政》篇第二

9. 【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10. 【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11.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一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法制了。」

12.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 ;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13. 【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要瞭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14. 【原文】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15.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16.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論語·八佾》篇第三

17.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18. 【原文】子曰:「《關罘,樂而不一婬一,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罘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論語·裡仁篇》第四

1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在安樂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

20.【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厭惡人。」

21。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君子是不擺脫的。

君子一旦離開了仁道,還怎麼成就好名聲呢?所以,君子任何時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裡也不離開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22.【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上悟得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23.【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24.【原文】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卻一心貪圖實惠。」

25.【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如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知道的本事」

26.【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曾子說: 「是。」

孔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

27.【原文】子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28.【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一想如何與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一下有沒有與他相同的毛玻」

29.【原文】子日:「父母在,不遠遊。

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要離家遠行。

如果非遠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30.【原文】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因為嚴於律己而犯錯誤的是很少的。」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31.【原文】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4)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

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

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32.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

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33.【原文】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

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

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向孔子說:「願意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論語·雍也篇》第六

34. 【原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

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

不幸短命死了。

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35.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36.【原文】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

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37.【原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

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38.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9.【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

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論語·述而篇》第七

40.【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 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41.【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42.【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43.【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44.【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45.【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 ,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46.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論語·泰伯篇》第八

47.【原文】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6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曾子借用《詩經》裡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

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

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可見,孝在儒家的道德規範當中是多麼重要。

48.【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

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

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49.【原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為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譯文】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50.【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51.【原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譯文】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52.【原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 ,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

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論語·子罕篇》第九

53.【原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貪慾,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54.【原文】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歎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荊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

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 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55.【原文】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祝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

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

56.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57.【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58.【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59.【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60.【原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後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論語·鄉一黨一 篇》第十

61.【原文】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62.【原文】廄焚。

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問馬。

【譯文】馬棚失火燒掉了。

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

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63.【原文】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

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64.【原文】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學習 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 禮樂的人,是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 禮樂的人。」

65.【原文】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

孔子說:「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

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

(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66.【原文】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67.【原文】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

)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

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68.【原文】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69.【原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70.【原文】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

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說:「去掉糧食。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71.【原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72.【原文】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73.【原文】子曰:「君子成一人 之美,不成一人 之惡。

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

小人則與此相反。」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74.【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75.【原文】葉公問政。

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

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來歸附。」

76.【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

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77.【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

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

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

「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78.【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79.【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80.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81.【原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82.【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 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 是為了給別人看。」

83.原文】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84.【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85.【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86.【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

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87.【原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88.【原文】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

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一交一 朋友。」

89.【原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90.【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一黨一 。」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一黨一 營私。」

91.【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92.【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93.【原文】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94.【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一交一 友有三種,有害的一交一 友有三種。

同正直的人一交一 友,同誠信的人一交一 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一交一 友,這是有益的。

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一交一 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一交一 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一交一 朋友,這是有害的。」

《論語·一陽一貨篇》第十七

95.【原文】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

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

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96。

【原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

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

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論語·微子篇》第十八

97.【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一交一 談。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98.【原文】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 ,學習 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

做官之餘,還有一精一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 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 之餘,還有一精一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

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係問題。

99.【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

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100.【原文】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

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

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

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

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