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呂氏春秋》寓言四則
(戰國)呂不韋
好 獵 者
【原文】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媿其家室,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
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
於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得獸矣。
田獵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譯文】
齊國有個喜好打獵的人,耗費很多的時間但打不到野獸,回家是愧對家人,出門就愧對鄉里親朋。
想想這之所以打不到野獸,是狗太差了。
想得到良種的狗,但是家裡貧窮沒法實現。
於是在地裡勤奮耕作,勤奮耕作家才能富裕,家富裕了就有條件買良種狗了,狗好了就可以得到很多野獸了。
打獵的收穫,就常常比別人多。
不是單單打獵啊,什麼事都是這樣埃
評點:
「齊人有好獵者」先因「狗惡」而「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後因「良狗」而「田獵之獲,常過人矣」,二者鮮明對比,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做事如想獲得理想的效果,必須努力具備必要的條件;否則,美好的願望就難以變為現實。
本文除了鮮明對比外,在敘述上也頗有特色,如「於是還疾耕——數得獸矣」幾句步步進逼,層層推進,連貫而緊湊,產生了十分積極的表達效果。
以「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句結尾,使全篇簡潔有力,又由點及面,發人深思。
偏 枯 之 藥
【原文】
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對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譯文】
魯國有個名叫公孫綽的人,告訴別人說:「我可以讓死人活起來。」
別人問他的緣故,回答說:「我本來是治療偏癱病的,現在我加倍使用偏癱的藥,那麼就可以讓死人活起來了。」
物件當然是可以弄小的,但不可以弄大的;可以將它分成兩半,但不可以將兩半合成原樣的。
評點: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事物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只有把握這些特點和規律,才能處理得正確、恰當;否則,用簡單化的辦法來處理,就會失敗。
相 劍 者
【原文】
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難者曰:「白所以為不牣也,黃所以為不堅也,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
又柔且錈,堅則折,劍折且錈,焉得為利劍?」
劍之情未革,而或以為良,或以為惡,說使之也。
故有以聰明聽說,則妄說者止;無以聰明聽說,則堯、桀無別矣。
【譯文】
鑒賞劍的人說:「白色表示堅硬,黃色表示韌性,黃白色夾雜就表示其(劍)堅韌,好劍埃」為難他的人說了:「白色表示沒有韌性,黃色表示不堅硬,黃白色夾雜就表示其(劍)不堅硬也沒有韌性。
並且柔軟(刀口)就會錈,堅硬就容易折斷,劍容易折斷並且刀口又會錈,怎麼能稱為利劍呢?」
劍的特質沒有改變,有的認為它好,有的認為它很差,是說出來的。
所以有聰明的人聽人說話,就可以讓吹牛的人住嘴;沒有明辨是非的人聽人說話,那就與堯(賢明君王的代表)和桀(暴君的代表)都沒區別了。
評點: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判斷一件事物是好是壞,不能光聽別人議論,自己要有主見。
當然,這個主見不是主觀臆斷,而是來源於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檢驗。
相 狗
【原文】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
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譯文】
齊國有個善於鑒別狗的人,他的鄰居請他買只抓老鼠的狗,等了一年才買到,(那人)說:「是條好狗埃」他的鄰居養了好幾年,從來不抓老鼠,就將這事告訴了他。
相狗的人說:「這是一條好狗啊,它想要做的是抓獐麋豕鹿,不是老鼠。
想要讓它抓老鼠啊,就綁住它的腿。」
他的鄰居就綁住那狗的後腿,那狗便抓老鼠了。
評點:
一條很好的狗,能捕捉很多大的獵物,卻要被綁著腿在家捉老鼠,這是名副其實的大材小用!
有了人才卻不善於使用,自然不能夠發揮他們的作用,取得更大的使用價值。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