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
游龍門記(明)薛 瑄
原文點擊: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
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
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
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
繇東南麓,穴巖構木,浮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
瀕河有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
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
進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
庭多青松奇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皮干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
步石磴,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甓為之。
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雲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
西則連山宛宛而去。
東視大山,巍然與天福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彷彿見之。
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登,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
樓心穴板,上置井床 轆轤,懸絹汲河。
憑欄檻,涼風飄灑,若列禦寇馭氣在空中立也。
復自水樓北道,出宮後百餘步,至右谷,下視窈然。
東距山,西臨河,谷南北崖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踏步以渡。
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
北山陡起,下與河際。
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
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
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
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 ,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
氣一陰一陰一,雖甚暑,不知煩燠;但淒神寒肌,不可久處。
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
東南山腹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
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並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
同游者楊景端也。
譯文參考:
出了河津縣的西城門,往西北方向(走)三十里,(就)到達了龍門山的山腳下,(它那)東西兩面全是重疊的山巒和高險的山峰,高大得聳入雲霄。
黃河從西北方的山峽裡衝出來,到這裡,衝斷山脈,河水流過來,兩岸的山崖整齊地對立相望。
夏朝大禹(為了)疏通河道而開鑿的功勞,在這裡顯得最偉大。
從東南山根起,在岩石上鑿洞,架起木樁,在河水上面凌空搭起一條棧道,盤旋著上山。
靠河邊有一塊寬敞而平坦的地方,大約有二三畝地,石頭多泥土少。
(那)中間有一座禹王廟,叫做「明德宮」,修建得十分宏偉壯麗。
到大殿前參拜,(見到夏禹的塑像),肅然起敬地想起他對人民的好處很久。
院子裡有許多青松和叫不出名的樹木,樹根背著泥土和岩石,凸出地面,伸向四處,連結在一起,枝條和葉子疏密相間,形成濃蔭,樹皮樹幹蒼老挺直(顯出)一種高傲的勁兒,堅定的樣子,好像健壯的漢子彼此對站著,相持著不肯讓步。
廟門的西南面有一座石峰,高高地伸出到河流中間。
踏著石頭台階,登上極頂。
頂上有一座臨思閣,因為山高風大,不能用木材建築,用磚石砌成。
靠著閣門向下看,黃河急流翻滾,(向)三面衝擊振蕩,令人疑心石峰是在搖晃。
北看巨大的峽谷,朱紅的山崖,蒼翠的石壁,吐出雲朵,飄過煙霧,一會散開,一會聚攏,(天色)一會一陰一暗,一會明亮,(真是)瞬息萬變。
西面是山連著山,曲曲折折延伸過去。
向東看那座大山,巍峨聳立,與天相接。
南望洪濤滾滾,(水中)石洲沙灘,高高的平原和彎曲的河岸,炊煙瀰漫的村莊,霧氣籠罩的樹林,風裡的帆,浪中的船,渺渺茫茫,時隱時現。
華山、潼關和陝西、河南的許多山,好像隱約可見。
這真是天下少有的景致埃
下了台階,取道石峰東面,(有一處)鑿開石崖,安起木樁,放上橫木,憑空造起一座水樓。
在樓心的地板上鑿開一個洞,洞上面安上井欄和轆轱,掛上一條繩索,從河裡打水。
依靠在欄杆邊,涼風飄灑過來,(那感覺)好像是(傳說中的)列禦寇駕著風在半空中站著似的。
又從水樓北面沿著山路往禹王廟後面走出百餘步,到了右邊的山谷,向下看去,幽深得很。
(這裡)東面靠著大山,西邊面對黃河,山谷南北兩邊相距丈把遠,上面橫放一根老樹杈作橋,(只能)腳尖挨腳跟地走過去。
山谷的北面兩百步的地方,有一座小廟,匾上寫著「后土祠」。
北山陡峭地矗立起來,山腳與河邊相連。
於是(當)走完了后土祠東邊的山路,(就會看到)有個山洞,空蕩蕩的好像一間大廳。
懸掛著石頭長短不一,(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鳥的翅膀,(有的)像獸嘴,(有的)像肝肺,(有的)像贅瘤,(有的)像懸空著的鼎,(有的)像成組的磬,(有的)像未經雕琢的玉,(有的)像未曾冶煉的礦石,它們的形狀沒有辦法說全。
高懸著的泉水滴到石頭上,咚咚地發出響聲。
洞下面的石塊橫七豎八地羅列著,躺著的,歪著的,立著的,(有)像床 鋪的,像茶几的,像屏風的;可以坐,可以伏,可以倚。
(洞裡)氣息一陰一涼一陰一涼的,即使大伏天,也不會覺得煩悶燥一熱 ,只使人感到心神淒涼,肌膚寒冷,不能夠長時間地停留。
又從老樹杈橋上過去,經由明德宮的左邊,沿著石頭台階上去。
東南山腰裡有一座道院,地勢跟臨思閣高低差不多,也可以遠望黃河和龍門山一帶的好風景。
(然後)就從石階下來走上棧道,到黃河邊上看了來往渡船,(才)順著東山回去。
(游龍門的)時間是宣德元年,夏季五月二十五日。
同游的是楊景端。
賞析提示:
這是一篇純粹寫景記游的文章,通過對氣勢磅礡的水光山色的描繪,以及對名勝古跡的記述,有聲有色地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遊記,采勸寫景見人」的方法,通過秀美壯觀的景物描寫,展示出一幅山水綿織的圖畫,從中也可以窺見遊人的活動。
這種把直接寫景和間接抒發個人感受結合起來的寫法,營造了情景一交一 融藝術境界。
此外,文章按遊覽先後為序,進行有條不紊的依次記寫,線索清晰,比喻、擬人、狀物等手法的運用,使得筆下景物真切、生動、惟妙惟肖。
寫作提示:
運用本文的「寫景見人」的寫作方法,寫一篇遊記,篇幅大小不少於750字,要求描寫生動,語言準確,線索清晰,寫出真情實感。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