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潘半巖小傳》譯文
《潘半巖小傳》【參考譯文】
潘半巖,吳郡香山人。
不喜歡出門遠遊,所以自號半巖翁。
鄉里的人敬重他的道德節義就不稱呼他的名字,就都稱呼他為半巖。
半巖名敘,字崇禮。
他的先祖是吳興人,宋朝末期來到吳興當地的。
潘半巖九歲時,他的父親潘孟謙就去世了。
潘半巖剛剛成一人 ,就操持家業養活自己。
恰好又遭遇不幸,家道日益衰落,祖宗遺留下來的土地僅有百畝,且雜草叢生難以種植。
潘半巖逐步地加以整治,灌溉糞肥,按照時令開荒播種,認真耕作不敢懈擔不久,祖父潘澤仁因年齡大了去世,諸伯父、叔父以及他的母親、堂兄、堂弟也相繼而亡。
一共置辦了十多起喪事,花費的錢財無數,都是潘半巖承擔的,而且禮儀形式恭順肅靜,不奢侈也不悖亂。
凡是宗內的那些孤兒寡一婦 ,都替她們料理婚事,兄弟這一輩沒有兒子的,都替他們找入贅女婿,分別築造房屋來供孩子結婚居住,他說:「這是家族宗法制度,是不能夠紊亂的。」
吳興當地的風俗,講究建宅邸奢侈,財富雄厚的人家,房屋的屋脊翹起,就像雉雞張開的翅膀,園林池塘連綿不絕,但是對於祭祀祖宗、鬼神,往往苟且簡略,不合乎規制。
潘半巖在自家住宅的東面丈量出土地,建造了三列堂房,在堂房中擺列、祭奠四世祖先的牌位,一年四季依禮分等級進行祭奠。
頻繁地用自己祭奠祖先的行為,勸勉同鄉的人,讓他們厚待自己的親人。
鄉里的人一向敬重感激他,有很多以他為榜樣,因他被教化的。
有鄰里間爭訟氣憤不平的,來向他求取公正,聽了潘半巖的片言隻語後沒有不滿意而去的。
曾經有一年發生了大水,潘半巖散盡自己家的千石儲糧,來送給鄉里的人,說:「年成豐收了就用利息本金償還我。」
有人對他說,百姓飢餓,谷價飛漲,正好可以投機謀取利益,現在盡散糧食給這些饑民,饑民輾轉流離,自身都不保,哪裡還會還你利息本金呢?潘半巖說:「這些都是曾經租種我家田地的人,豐收的年份我靠他們的體力生活,收成不好了就捨棄他們不管不問,我不忍心埃」當時很多富商大戶,大多關閉糧倉不打開賑災,即使有關部門勸導、命令也不聽從,然而潘半巖卻依然開倉賑災。
第二年莊稼大豐收,百姓爭先償還他,說:「確實是潘半巖救活了我,我不能辜負了他埃」平時樂善好施救濟他人,潘半巖一旦有難事求他人幫助沒有不答應的。
他一交一 友講究道義,對於文人學士,尤其能夠降低自己的身份虛心對待他們。
教導宗族子弟,必定用道德正義勉勵他們,因而每個人都仁慈愛人,融通和洽,家庭成員和諧相處。
曾經因為吳興本族路遠不能查考,而香山的旁支又日益繁衍,擔心時間久了關係日益疏遠斷絕,就查考那些能夠傳下來的,整理出族譜,讓族人都知道自己的出身。
潘半巖今年六十三歲,身體強健,如同年輕力壯的時候。
文征明說:「我向來熟識瞭解潘半巖,樸實厚道至誠,好像不能做成什麼大事。
然而他為人真實,有分辨力,有見識,他行事所表現出來的,往往合乎人事道理。
如果從古代進行稽考,大概這就是古代所謂的孝悌、力田。
漢朝時的官制無法推行,只能使潘半巖終老於隱居的住處,(不為人所知),實在是可惜啊!」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