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論民本》原文及譯文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為不畜,終身不得。
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此之謂也。
「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於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
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穀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乾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歸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
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
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麼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
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
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
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
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麼辦。
考察鄰國的政務,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
但是鄰國的人口並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並不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
(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麼樣?」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後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
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畝的田地,不要佔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
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
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一屍一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
大王請您不要怪罪於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