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孟子·公孫丑上》原文及翻譯:【原文】公孫丑上·第一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孟子·公孫丑上》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孟子·公孫丑上》原文及翻譯

孟子

【原文】

公孫丑上·第一章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

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者也。

而齊有其地矣。

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

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上·第二章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捨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

』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有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辭知其所蔽,一婬一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

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曰:「姑捨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

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出於其類。

撥乎其萃。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

公孫丑上·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公孫丑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

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

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詩云:『迨天之未一陰一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云:『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公孫丑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裡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一交一 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一黨一 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孫丑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

矢人而恥為矢也。

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公孫丑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

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焉。

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譯文】

公孫丑上·第一章

公孫丑問道:「如果您在齊國掌權,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能再次建立起來嗎?」

孟子說:「你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罷了。

有人問曾西說:『你和子路相比,誰賢?』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問:『那麼你和管仲相比誰賢?』曾西頓時很不高興地說:『你為什麼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齊桓公的信任是那樣專一,執掌國政是那樣長久,而功業卻是那樣卑微。

你為什麼竟拿我同這個人相比?』」(孟子接著)說:「管仲那樣的人是曾西不願做的,而你以為我會願意嗎?」

公孫丑說:「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揚名,管仲、晏子還不值得效仿嗎?」

孟子說:「憑齊國的條件稱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我這個學生就更糊塗了。

憑文王的德行,壽近百歲才去世,尚且沒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

現在您說起稱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樣子,那麼文王也不值得傚法了嗎?」

孟子說:「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

從商湯到武丁,賢聖的君主出了六七個,天下歸順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難改變了。

武丁使諸侯來朝拜,統治天下,就像將它放在手掌中轉動一樣容易。

商紂距武丁的時代不算長,(武丁時代)勳舊世家遺留的一習一 俗,及當時流行的良好風氣和仁惠的政教措施,還有留存下來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這些都是賢臣,一起輔佐他,所以過了很長的時間才失掉天下。

(那時,)沒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沒有一個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還是在百里見方的地方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

「齊國人有俗諺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

』現在(要稱王天下)卻是很容易的。

夏、殷、週三朝興盛時,土地沒有超過縱橫一千里的,而現在齊國有那麼大的地方了;雞鳴狗叫互相聽到,一直傳到四周的國境,齊國已經有那麼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擴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稱王天下,沒有人能阻擋得了的。

況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現,沒有比現在隔得更長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沒有比現在更厲害的了。

飢餓的人什麼都吃不挑揀,乾渴的人什麼都喝不挑揀。

孔子說:『德政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快。

』當今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百姓對此感到喜悅,就像在倒懸著時被解救下來一樣。

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這只有現在這個時候才能辦。」

公孫丑上·第二章

公孫丑問道:「如果讓您擔任齊國的卿相,能夠實行您的主張了,那麼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業或王業,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

孟子說:「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公孫丑說:「如果這樣,老師就遠遠超過孟賁了。

孟子說:「做到這點不難,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動心了。」

公孫丑問:「做到不動心有什麼方法嗎?」

孟子說:「有。

北宮黝這樣培養勇氣:肌膚被刺不退縮,雙目被刺不轉睛;但他覺得,受了他人一點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國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樣;毫不畏懼諸侯,聽了惡言,一定回擊。

孟施捨這樣培養勇氣,他說:『把不能取勝看作能夠取勝;估量了勢力相當才前進,考慮到能夠取勝再一交一 戰,這是畏懼強大的敵人。

我哪能做到必勝呢?能無所畏懼罷了。

』(培養勇氣的方法,)孟施捨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

這兩人的勇氣,不知道誰強些,但孟施捨是把握住了要領。

從前,曾子對子襄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經在孔子那裡聽到過關於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嚇;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捨的保持勇氣,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領。」

公孫丑說:「請問,您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告子曾說:『言論上有所不通,心裡不必去尋求道理;心裡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於意氣。

』心裡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氣,這是可以的;言論上有所不通,心裡不尋求道理,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氣的主帥,意氣是充滿體內的。

心志關注到哪裡,意氣就停留到哪裡。

所以說:『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動意氣。

』」(公孫丑問:)「既說『心志關注到哪裡,意氣就停留到哪裡』,又說:『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動意氣』,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心志專一就能調動意氣,意氣專一也能觸動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這是意氣專注的結果,反過來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觸動。」

(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擅長哪方面?」

孟子說:「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說清楚埃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

它作為一種氣,要和義與道配合;沒有這些,它就會萎縮。

它是不斷積累義而產生的,不是偶然地有過正義的舉動就取得的。

如果行為有愧於心,氣就萎縮了。

因此我說,告子不曾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作是外在的東西。

(對浩然之氣,)一定要培養它,不能停止下來;心裡不能忘記它,也不妄自助長它。

不要像宋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不長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對家裡人說:『今天累極了,我幫助禾苗長高啦/他的兒子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經枯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埃以為(培養浩然之氣)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公孫丑問:)「什麼叫能識別各種言論?」

(孟子說:)「偏頗的言論,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過激的言論,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邪曲的言論,知道它背離正道的地方;躲閃的言論,知道它理屈辭窮的地方。

(這些言論)從心裡產生出來,會危害政治;從政治上表現出來,會危害各種事業。

如果有聖人再次出現,一定會贊成我所說的。」

(公孫丑說:)「宰我、子貢擅長言談辭令,冉牛、閔子、顏淵擅長闡述德行。

孔子兼有這兩方面的特長,(卻還)說:『我對於辭令,是不擅長的。

』(老師既然說擅長識別言論,)那麼老師已經是聖人了吧?」

孟子說:「唉呀!這是什麼話!從前子貢問孔子道:『老師是聖人了吧?』孔子說:『聖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學習 不覺滿足,教人不知疲倦。

』子貢說:『學習 不覺滿足,這樣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這是實踐仁德。

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師已經是聖人了。

』聖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說我是聖人了,)這是什麼話呀?」

(公孫丑說:)「以前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子夏、子游、子張都有聖人的一部分特點,冉牛、閔子、顏淵具備了聖人所有的特點,只是還嫌微淺。

請問您處於哪種情況?」

孟子說:「暫且不談這個問題。」

公孫丑問:「伯夷、伊尹怎麼樣?」

孟子說:「處世的方法不同。

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喚;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動亂就辭官隱居,這是伯夷的處世方法。

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喚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動亂也去做官,這是伊尹的處世方法。

該做官就做官,該辭官就辭官,該任職長一些就任職長一些,該趕快辭職就趕快辭職,這是孔子的處世方法。

(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我還做不到他們這樣;至於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學習 孔子。」

(公孫丑問:)「伯夷、伊尹相對於孔子來說,是同等的嗎?」

孟子說:「不。

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得上孔子的。」

公孫丑問:「那麼他們有共同之處嗎?」

孟子說:「有。

如果能有方圓百里的一塊地方而由他們做君主,他們都能使諸侯來朝見而擁有天下;如果要他們幹一件不義的事情,殺一個無辜的人而讓他們得到天下,他們都是不願去幹的。

這些是共同的。」

公孫丑說:「請問孔子和他們不同的地方。」

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他們的智慧足以瞭解孔子,即使有所誇大,也不至於阿諛吹捧他們所敬愛的人。

宰我說:『根據我對老師的觀察,老師遠遠超過堯、舜了。

』子貢說:『見了一國禮制,就能知道一國的政治;聽了一國的音樂,就能瞭解一國的德教;即使從一百代以後來評價這一百代的君主,也沒有誰能違背孔子這個道理的。

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得上孔子的。

』有若說:『豈只是人類有這樣的不同!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鳥,泰山對於土丘,河海對於水溝,都是同類的;聖人對於一般的人,也是同類的。

(這些)都高出了同類,超出了同群。

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

』」

公孫丑上·第三章

孟子說:「憑借武力假托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具備大國的條件;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必要有大國的條件——商湯憑七十里見方的地方,文王憑百里見方的地方就稱王了。

靠武力使人服從,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夠(反抗)罷了;靠道德使人服從,是心裡高興,真心服從,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樣。

《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

』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公孫丑上·第四章

孟子說:「仁就獲得尊榮,不仁就招來恥辱。

如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於不仁,這就像厭惡潮濕卻又安於居住在低窪的地方一樣。

如果真的厭惡恥辱,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讓賢人在位做官,讓能人在職辦事。

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修明政教刑法,(這樣,)即使大國也必然會怕它了。

《詩經》上說:『趕上天氣沒一陰一雨,取來桑皮拌上泥,窗洞門戶細修葺。

從今下邊的人,有誰再敢把我欺?』孔子說:『做這篇詩的人,真懂得道啊!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如果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尋一歡 作樂,怠惰傲慢,這是自找災禍埃禍與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詩經》上說:『永遠配合天命,自己求來眾多的幸福。

』《太甲》說:『上天降下災禍,還有辦法可躲;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別想再活。

』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公孫丑上·第五章

孟子說:「尊重賢人,任用能人,傑出的人在位,那麼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而且願意到那個朝廷去做官;市場,提一供場地存放貨物而不征租賃稅,依照規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不使貨物積壓在貨場,那麼天下的商人都會高興,願意把貨物存放在那個市場上了;關卡,只檢查不徵稅,那麼天下的旅客都會高興,願意經過那條道路了;對於種田的人,只要他們助耕公田,不徵收私田的賦稅,那麼天下的農夫都會高興,願意在那樣的田野裡耕種了;人們居住的地方,沒有勞役稅和額外的地稅,那麼天下的人都會高興,願意來做那裡的百姓了。

真能做到這五個方面,那麼鄰國的百姓就會像敬仰父母一樣敬仰他了。

(鄰國要想率領這樣的百姓來攻打他,那正像是)率領子弟去攻打他們的父母,自有人類以來,沒有能成功的。

像這樣就能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的人,是奉了上天使命的人。

這樣還不能稱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公孫丑上·第六章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

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

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於,)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裡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一交一 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麼做的。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

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說他的君主不行,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這四種開端的,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湧出一樣,(不可遏止。

)如果能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公孫丑上·第七章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比造鎧甲的人不仁嗎?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傷人,造鎧甲的唯恐(鎧甲不堅硬)使人被射傷。

(求神治病的)巫醫和(做棺材的)木匠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

所以謀生的職業不能不慎重選擇埃孔子說:『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

經過選擇卻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聰明?』仁,是天(賦予人的)最尊貴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

沒有誰阻擋他(行仁),他卻不仁,這是不明智。

不仁、不智,無禮、無義,只配當別人的僕役。

當了僕役而覺得當僕役羞恥,就像造弓的覺得造弓可恥,造箭的覺得造箭可恥一樣。

果真覺得可恥,不如就行仁。

行仁的人就如比賽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贏了自己的人,只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罷了。」

公孫丑上·第八章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

禹,聽到善言,就拜謝。

偉大的舜又超過了他們,好品德願和別人共有,拋棄缺點,學人長處,樂於吸取別人的優點來修養自己的品德。

舜從當農夫、陶工、漁夫,直到成為天子,沒有哪一點長處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

吸取眾人的長處來修養自己的品德,這又有助於別人培養品德。

所以,君子沒有比幫助別人培養好品德更好的了。」

公孫丑上·第九章

孟子說:「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結一交一 。

不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不同惡人一交一 談。

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同惡人一交一 談,就覺得像是穿戴著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樣。

把這種厭惡惡人的心情推廣開去,他就會想,如果同一個鄉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該生氣地離開他,就像會被他玷污似的。

因此,諸侯即使有用動聽的言辭來請他的,他也不接受。

不接受,就是不屑於接近他們。

柳下惠不認為侍奉壞君主是羞恥的事,也不因為官職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賢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則行事;被國君遺棄而不怨恨,處境窮困而不憂傷。

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一體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興興地同這樣的人處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風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

拉他留下他就留下,這也就是不屑於離開罷了。」

孟子又說:「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

狹隘與不嚴肅,君子是不效仿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