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賞析
韋應物
楚一江一 微雨裡,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韻譯】
楚一江一 籠罩在霏霏微雨裡,建業城正敲響暮鍾之時。
雨絲繁密船帆顯得沉重,天色錯暗鳥兒飛得遲緩。
長一江一 流入海門深遠不見,一江一 邊樹木飽含雨滴潤滋。
送別老朋友我情深無恨,沾襟淚水像一江一 面的雨絲。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
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係,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一交一 誼頗深。
詩中的「楚一江一 」「建業」,是送別之地。
長一江一 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一江一 。
建業,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於此,改稱建業,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
首聯「楚一江一 微雨裡,建業暮鍾時」,起句點「雨」,次句點「暮」,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
「暮鍾時」,即傍晚時分,當時佛寺中早晚都以鐘鼓報時,所謂「暮鼓晨鐘」。
以楚一江一 點「雨」,表明詩人正佇立一江一 邊,這就暗切了題中的「送」字。
「微雨裡」的「裡」字,既顯示了雨絲纏身之狀,又描繪了一個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
這樣,後面的帆重、鳥遲這類現象始可出現。
這一聯,淡淡幾筆,便把詩人臨一江一 送別的形象勾勒了出來,同時,為二、三聯畫面的出現,塗上一層灰暗的底色。
下面詩人繼續描摹一江一 上景色:「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
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一精一深。
下面的「深」和「遠」又著意渲染了一種迷濛暗淡的景色。
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
從景物狀態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為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為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
從畫面設置看,帆行一江一 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
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
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
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
在這首詩裡,那冥冥暮色,霏霏煙雨,固然是詩人著力渲染的,以求與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來襯托暮雨的景物,也無不寄寓著詩人的匠心,掛牽著詩人的情思。
海門是長一江一 的入海處。
南京臨一江一 不臨海,離海門有遙遙之距,海門「不見」,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詩?此處並非實指,而是暗示李曹的東去,就視覺範圍而言,即指東邊很遠的一江一 面,那裡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詩人極目而視,神縈魂牽。
然而人去帆遠,暮色蒼蒼,目不能及;但見一江一 岸之樹,棲身於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
無疑這海門、浦樹蘊含著詩人悵惘悽慼的感情。
詩中不寫離舟而寫來帆,也自有一番用意。
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頸是以離帆入詩的,寫出了行人遠去的過程,表達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感情。
此詩只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線中消失,而詩人仍久留不歸,同時又以來帆的形象來襯托去帆的形象,而對來帆的關注,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
其間的離情別緒似更含蓄深沉。
而那羽濕行遲的去鳥,不也是遠去行人的寫照嗎?
經過鋪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連同詩人的情懷,一交一 織起來,形成了濃重的一陰一沉壓抑的氛圍。
置身其間的詩人,情動於衷,不能自已。
猛然,那令人腸斷的鐘聲傳入耳鼓,撞擊心弦。
此時,詩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離愁別緒噴湧而出:「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隨著情感的迸發,尾聯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又在結句用一個「比」字,把別淚和散絲一交一 融在一起。
「散絲」,即雨絲,晉張協《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
這一結,使得情和景「妙合無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齋詩話》),既增強了情的形象性,又進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
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後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周錫炎)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