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新唐書·孔穎達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
八歲就學,誦記日千餘言,暗記《三禮義宗》。
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善屬文,通步歷。
嘗造同郡劉焯,焯名重海內,初不之禮,及請質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博士。
煬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都,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又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一陰一遣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
補太學助教。
隋亂,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學館學士,遷國子博士。
貞觀初,封曲阜縣男,轉給事中。
時帝新即位,穎達數以忠言進。
帝問:「孔子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
對曰:「此聖人教人謙耳。
己雖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雖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資其多。
內有道,外若無;中雖實,容若虛。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稱『蒙以養正』,『明夷以蒞眾』。
若其據尊極之位,炫聰耀明,恃才以肆,則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滅亡,莫不由此。」
帝稱善。
除國子司業,歲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業。
與諸儒議歷及明堂事,多從其說。
以論撰勞,加散騎常侍,爵為子。
皇太子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因文以盡箴諷。
帝知數爭太子失,賜黃金一斤、絹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講東宮。
帝幸太學觀釋菜,命穎達講經,畢,上《釋奠頌》,有詔褒美。
後太子稍不法,穎達爭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長,不宜數面折之。」
對曰:「蒙國厚恩,雖死不恨。」
剴切愈至。
後致仕,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謚曰憲。
初,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
有詔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節選)
【譯文】
孔穎達,字仲達,是冀州衡水人。
八歲就從師學習 ,一天能夠誦記千餘言,還能默讀熟記《三禮義宗》。
長大以後,通曉服氏的《春秋傳》、鄭氏的《尚書》、《詩經》、《禮記》,王氏的《易經》,擅長寫文章,精通推算歲時節侯的方法。
曾去拜訪同郡的劉焯,劉焯名重海內,起初對他不很禮遇。
當他提出疑問請教後,劉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業初年,考中明經高等,授任河內郡博士。
隋煬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東都,下詔國子秘書學士參與議論,孔穎達最為突出,而且年齡最小,老師及有修養的儒士恥於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殺他,他躲藏在楊玄感家中得以倖免。
補任太學助教。
隋朝末動亂,他到虎牢去避難。
太宗平定洛一陽一,授任他為文學館學士,升任為國子博士。
貞觀初年,封曲阜縣男,轉任給事中。
當時太宗剛剛即位,孔穎達幾次進獻忠言。
太宗問他:「孔子稱許的『有才能的人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多的人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一樣,知識淵博卻像知識貧乏一樣』,說的是什麼意思?」
他回答說:「這是聖人教導人們謙虛而已。
自己雖然有才能,仍能向沒有才能的人去請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雖然知識很多,仍能從知識少的人那裡獲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識。
內心有道,外表好像沒有一樣;裡面雖然充實,表面就像空虛一樣。
不只是平民應該如此,國君的品德也是這樣。
所以《易經》上說『在蒙昧中默養正道』,『隱蔽聰明來治理百姓』。
如果憑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聰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會上下不能通達,君臣之道互相背離。
自古以來,沒有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滅亡的。」
太宗稱讚他講得好。
授國子司業,過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業。
孔穎達和諸儒一起商議曆法和明堂禮儀之事,大多採用他的意見。
因為議論撰著有功,加授散騎常侍,賜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穎達撰著《孝經章句》,他藉著書來盡力諷諫。
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評太子的過失,賜給他黃金一斤、絹一百匹。
過了很久,拜祭酒,在東宮充任侍講。
太宗親臨太學參觀學生入學時祭祀先聖先師的典禮,命令孔穎達講經,講經結束進獻《釋奠頌》,太宗下詔表揚他。
後來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為,孔穎達就直言批評不止,乳夫人說:「太子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屢次當面批評他。」
他回答說:「我蒙受國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遺憾。」
還是常來懇切規勸。
後來退休了。
去世後,陪葬昭陵,追贈太常卿,謚號為憲。
當初,孔穎達和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經》義訓共百餘篇,號為《義贊》,皇帝下詔改為《正義》。
雖然包羅各家很是廣博,但其中不可能沒有謬誤,博士馬嘉運批駁指正他們的失誤,以至於互相譏諷詆毀。
皇帝下詔又命令裁定此書,事情沒有完成。
永徽二年,高宗下詔令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博士考核訂正此書,這時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最終加以增刪,此書才頒行天下。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