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元史·王克敬傳》原文及翻譯
元史
【原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
既仕,累遷一江一 浙行省照磨,尋升檢校。
調奉議大夫、知順州,以內外艱1不上。
除一江一 浙行省左右司都事。
延祐四年,往四明監倭人互市。
先是,往監者懼外夷情叵測,必嚴兵自衛,如待大敵。
克敬至,悉去之,撫以恩意,皆帖然無敢嘩。
有吳人從軍征日本陷於倭者,至是從至中國,訴於克敬,願還本鄉。
或恐為禍階,克敬曰:「豈有軍士懷恩德來歸而不之納邪!脫有釁,吾當坐。」
事聞,朝廷嘉之。
番一陽一大饑,總管王都中出廩粟賑之,行省欲罪其擅發,克敬曰:「番一陽一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監察御史,尋遷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為紹興路總管,郡中計口征鹽,民困於誅求2,乃上言乞減鹽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貨3,拗蕃4者例籍其貨,商人以風水為解,有司不聽。
克敬曰:「某貨出某國,地有遠近,貨有輕重,冒重險,出萬死,捨近而趨遠,棄重而取輕,豈人情邪!」具以上聞,眾不能奪,商人德之。
擢一江一 西道廉訪司副使,轉兩浙鹽運司使,首減紹興民食鹽五千引。
明年,擢湖南道廉訪使,調海道都漕運萬戶。
是歲,當天歷之變,海漕舟有後至直沽者,不果輸,復漕而南還,行省欲坐罪督運者,勒其還趨直沽。
克敬以謂:「脫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今蹈萬死,完所漕而還,豈得已哉!」乃請令其計石數,附次年所漕舟達京師,省臣從之。
入為吏部尚書,乘傳至淮安,墜馬,居吳中養疾。
元統初,起為一江一 浙行省參知政事,請罷富民承佃一江一 淮田,從之。
松一江一 大姓,有歲漕米萬石獻京師者,其人既死,子孫貧且行乞,有司仍歲征,弗足則雜置松一江一 田賦中,令民包納。
克敬曰:「匹夫妄獻米,徼名爵以榮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奪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國用寧乏此耶!」具論免之。
(選自《元史‧王克敬傳》,有刪改)
【譯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
出仕以後,多次陞遷到一江一 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檢校。
調任奉議大夫、順州知州,因遇父母喪事未去上任。
被授予一江一 浙行省左右司都事。
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監督百姓與日本人的貿易往來。
在此之前,前往監督的官員擔心外國人的心理不可揣測,認為一定要嚴密部署軍隊自衛,如同防備強大的敵人一樣。
王克敬到任後,將軍隊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撫他們,日本人都俯首收斂,不敢喧嘩鬧事。
有一個從軍征討而身陷日本的吳人,此時跟從日本商人來到中國,向王克敬申訴,希望回到家鄉。
有人擔心這會成為禍端,王克敬說:「哪有士兵懷念國家恩德希望回歸祖國卻不被接納的呢!如果有什麼禍患,我承擔罪責。」
此事上報朝廷,朝廷讚許他。
番一陽一出現嚴重饑荒,總管王都中取出官倉的糧食救濟饑民,行省官員想治他擅自打開官倉的罪,王克敬說:「番一陽一離此地有千里之遙,等到行省發佈命令,饑民將會餓死,他做了仁愛之事,而我們卻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嗎?」
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被授予監察御史,不久調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紹興路總管,郡中按人口征鹽,百姓被強制徵收弄得貧困不堪,王克敬於是進言請求減少鹽額五千引。
行省檄召王克敬向從海外運貨來貿易的人抽稅,違背貨運規定的人照例要收他們的貨物,商人以風水無常為由進行辯解,有關部門不聽從。
王克敬說:「某貨出某國,所在地有遠有近,貨物有輕有重,他們冒著重重險阻,出入於萬死之中,放棄近路走遠路,放棄重貨運輕貨,難道符合人情嗎?」
王克敬將這些情況詳細呈報給皇上,眾人不能駁倒他,商人們感激他。
被提拔為一江一 西道廉訪司副使,改任兩浙鹽運司使,首先減少紹興百姓食鹽稅五千引。
第二年,被提拔為湖南道廉訪使,調任海道都漕運萬戶。
這一年,正當天歷之變,從海路運糧的船只有後到直沽的,沒有完成運輸任務,又將糧食運回南方,行省想治督運官員的罪,命令他們又運回直沽。
王克敬說:「如果他們常年這樣往返,確實應該治罪。
現在他們歷經萬死,完好地將漕運的糧食運回南方,難道不是沒辦法才這樣做嗎!」於是王克敬讓他們統計運送的石數,附帶裝在次年漕運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聽從了他的建議。
入朝擔任吏部尚書,奉命出使到淮安,從馬上摔下來,在吳中養傷。
元統初年,起復為一江一 浙行省參知政事,請求取消除富民承佃一江一 淮田的規定,朝廷聽從他的建議。
松一江一 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運萬石大米獻給京城,那人死後,他的子孫窮得將要行乞,有關部門仍然每年徵收大米,不夠就混雜在松一江一 田賦之中,讓百姓負責一交一 納。
王克敬說:「匹夫隨自己的意思獻大米,求取名爵來求得一人的榮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經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讓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損害,國家的用度難道就少這一萬石糧食嗎?」
詳論此事,免除這項糧額。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