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蘇軾《浣溪沙》原文原文及賞析(其一至其五):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蘇軾《浣溪沙》原文原文及賞析(其一至其五)

課外文言文

蘇軾《浣溪沙》原文原文及賞析(其一至其五)

浣溪沙 蘇軾(其一)內容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1.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簌簌,花朵飄落的樣子。

2.繅車:紡車。

繰,同「繅」,即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

3.牛衣:蓑衣之類 。

《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

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

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4.欲:想要。

5.漫:隨便。

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

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

皮日休《閒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譯文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

村子的南北頭響起繰車的吱呀聲。

身著蓑衣的農民在老柳樹下叫賣著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艷一陽一高照,無奈口渴難忍。

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不可以給碗茶喝? 賞析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

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後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

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繫。

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

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繅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的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

「村南村北響繅車」一句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細心、興奮。

「牛衣古柳賣黃瓜」一句則換了一個角度寫作者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

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

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

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

其中「試問」一詞寫出了作者既滿懷希望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

浣溪沙 蘇軾(其二)內容游蘄(qi)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1]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註釋】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浸:泡在水中。

3.子規:布谷鳥。

4.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

因黃雞可以報曉。

表示時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6.瀟瀟暮雨:綿綿細雨。

7.此句當為寫實。

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8.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

這裡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髮,悲歎衰老。

9.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髮:老年 11.瀟瀟:形容雨聲 12.蘭芽:蘭的嫩芽。

賞析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團一 練副使。

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卻以蕭蕭暮雨中,布谷鳥哀怨的啼聲作結。

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

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

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譯文山腳下的小溪裡浸泡著短短的蘭花,林間小路乾淨一塵不染, 傍晚的綿綿細雨中不時傳來杜鵑鳥的啼鳴。

誰說人老了就不能再煥發青春呢? 門前的流水還能執著地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的時候感歎時光流逝,而自傷衰老。

浣溪沙 蘇軾(其三)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1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小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2漸漫漫。

雪沫乳花3浮午盞,蓼茸4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註釋】1.泗州,今安徽泗縣。

劉倩叔,生平不詳。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2.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

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

蘇軾《西一江一 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4.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筍,萵苣筍。

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試嘗。

鑒賞此為一首記游詞。

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於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遊玩的時候所寫。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本無意之風景,於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

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浣溪沙 蘇軾(其四)內容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賞析這是一首詠春詞。

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後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

全詞情景一交一 融,境界高妙。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

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

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雲、水、燕、泥等頗初春氣息的景物。

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貼水迅飛,輕一陰一擱雨,天氣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

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一陽一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

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

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

次句則把時空一交一 互在一起寫,春天初晴,在池館內外。

這兩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一陰一郁。

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一態 美。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

鴻雁傳書,出於《漢書·蘇武傳》,詩、詞裡常用這個典故。

如今連鴻雁不捎信來。

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 。

「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

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一交一 融,格外耐人尋味。

「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人們對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註釋】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浸:泡在水中。

3.子規:布谷鳥。

4.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

因黃雞可以報曉。

表示時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6.「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一江一 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

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藉以抒寫羈旅之思。

7.此句當為寫實。

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

《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8.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

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

這裡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髮,悲歎衰老。

9.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髮:老年 11.瀟瀟:形容雨聲。

賞鑒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團一 練副使。

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淨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卻以瀟瀟暮雨中,布谷鳥哀怨的啼聲作結。

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於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

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

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

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譯文山腳下蘭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間小路清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布谷鳥時不時啼鳴叫著。

誰說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代? 門前的流水還能執著地奔向西方呢! 不必因為煩惱而抱怨年老,而過度感慨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 蘇軾(其五)作品原文浣溪沙 1.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註釋1.此詞作於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任徐州知州時。

賞析一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

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於潭中,即可致雷雨。

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里遠的石潭求雨,並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

得雨後又赴石潭謝雨。

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

蘇軾於謝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

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

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

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

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

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裡的蓬勃景象。

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

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

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

「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

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

「使君元是此中人」結句,畫龍點睛,為昇華之筆。

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細味其詞,蓋有三意: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於逍遙逸世,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此時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一場,也不免有後悔之意;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

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複雜。

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嚮往,是昭昭乎情見於辭的。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

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一交一 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

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賞析二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

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

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

「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

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

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裡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

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

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

「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

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

「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為昇華之筆。

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為「使君 」,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

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一交一 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

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賞析三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

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於潭中,即可致雷雨。

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里遠的石潭求雨,並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

得雨後又赴石潭謝雨。

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

這組《浣溪沙》即作於謝雨道上,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

這裡選錄的是第五首,主要寫沿途見聞及由此而觸發的人生歸宿感。

起二句雖直寫眼中見聞,實極富意蘊。

軟、平、新、輕四個形容詞將雨後村野的宜人氣息點染得神韻畢現,彷彿可以呼吸到那種醉人的空氣。

草平沙輕,走馬無塵,這是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的另一個極具誘一惑 力的世界。

蘇軾深受感染,並由此對自己的人生歸宿產生了感慨。

隱居田園——是蘇軾那一刻最強烈的信念。

然而身為州官,要將這種願望變成現實,卻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所以雖有如同長沮桀溺一樣的耦耕之心,但何時能了卻素願,卻連自己也一時莫明瞭。

上闋的情感基調是先揚後抑,由景生情。

下闋開頭也是由景起筆。

如果說上闋寫景是著重突出雨後村野的清新之氣的話,下闋則以濃郁的田間風光為主。

雨過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閃亮一片。

以「潑」字形容日光,既寫足「日暖」之意,又非常符合光照的特點,遣詞盡見匠心。

這一句是接寫視覺所見。

雖承上闋起句而來,但已別開境界,從時令推移上來說,也是雨過後稍長一段時間了。

意脈結構,一絲不亂。

「風來」句寫嗅覺,彼此關捩也極為緊湊。

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氣,但經雨後日照蒸發,又經風兒吹過,那種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樣,顯得格外濃郁。

這兩句一寫視覺一寫嗅覺,都特別用力,似平卻奇,有重筆濡染的意味。

結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點睛之筆,然意味深長。

細味其詞,蓋有三意: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於逍遙逸世,今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如今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一場,也不免有後悔之意;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

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複雜。

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嚮往,是昭昭乎情見於辭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