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鄭谷《鷓鴣》原文譯文及賞析
鷓鴣
(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一江一 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白話文的理解:
鷓鴣在一溫一 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麼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像。
天空一陰一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一江一 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一交一 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一溫一 暖的巢穴,夕一陽一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簡析】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
其鳴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
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一習一 性、羽色和形貌。
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
「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一習一 性表現出來了。
「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
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
在這裡,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
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淒切的情韻。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一陰一縣北洞庭湖畔。
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
二妃從征,溺於湘一江一 ,後人遂立祠於水側,是為黃陵廟。
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
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
荒一江一 、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淒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
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
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反覆吟詠,似又像遊子徵人涉足淒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
鷓鴣之一聲 和徵人之情,完全一交一 融在一起了。
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
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
對此,沈德潛讚歎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
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一聲 ,承接相當巧妙。
「遊子乍聞征袖濕」,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
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一聲 而作的淒苦之調。
閨中少一婦 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
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
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一婦 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
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一江一 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詩人筆墨更為渾成。
「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一江一 面上迴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像的。
「湘一江一 闊」、「日向西」,使鷓鴣之一聲 越發淒唳,景象也越發幽冷。
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一江一 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
清代金聖歎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歎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
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一精一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