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十六字令三首的意思
【註釋】
1離天三尺三:與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離。
作者原註:「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太平御覽》引漢代《三秦記》:「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2萬馬戰猶酣:千軍萬馬戰鬥得正激烈。
以萬馬酣戰比喻山勢奔騰。
金代王特起《絕句》:「山勢奔騰如逸馬。」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英姿颯爽猶酣戰。」
3刺破青天:將青天刺破。
酈道元《水經注‧河水》:「連山刺天。」
4鍔未殘:劍刃沒有殘缺。
《莊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
鍔(e),劍刃。
5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神話中有以山為撐天之柱的講法。
【譯文】
山啊,快馳駿馬沒有下鞍。
驀然回首,僅離天三尺三。
山啊,翻一江一 倒海掀起狂濤。
奔騰激越,如萬匹戰馬酣暢征戰。
山啊,刺穿蒼天鋒刃依然尖銳。
天似要塌下,雄峰卻獨撐其間。
【賞析】
顧名思義,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個字。
在這短短的十六字裡,要填充出一個完整、豐滿的形象來是非常困難的,
而毛澤東做到了。
這三首小令氣勢博大雄渾,豪放灑脫,氣韻天成,句句是神來之筆,盡顯山之體勢、風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足令鬼神動容。
即使僅憑這三首小令,毛澤東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這三首十六字令創作於長征路上,時間範圍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間,肯定是反覆推敲,改來改去的。
他所指的沒有哪一座具體的山,而是雲南、貴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給他的整體印象。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長征其實就是大範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嶺,後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很近了。
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註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
毛澤東在這首小令裡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
試想,由於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後,等上到山巔,才能寬鬆地飽覽周圍的景色。
而這時可以發現,原來蒼浪的青天也彷彿伸手可及。
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並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了詞本身的力量,而當時當地崔巍險峻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
當然,當毛澤東把它們一精一確地描繪出來的時候,也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和超凡脫俗的審美眼光。
第二首寫的是山雄渾的氣勢。
「山,倒海翻一江一 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這一句沒有用典。
山是靜止不動的,最多是山上風大時,草木會隨之搖擺,而由於毛澤東本身是行動的,他觀察的角度也是動一態 的,或許他還是騎在那匹大白馬上。
那麼山在他的眼裡就可以像是一江一 海那樣翻騰起波浪來,而他本身也在這種波濤當中。
他覺得山勢實在是太磅礡了,在奔騰,在怒吼,在旋轉,甚至是在跳躍和傾倒。
於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偉岸的群山就好像千軍萬馬廝殺正狠。
第三首寫的是山的宏大。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個人感覺寫到這裡,氣勢更大,意象更加悲壯。
如果說第一首裡的山是「離天三尺三」,還有「三尺三」的距離的話,那麼這首詞裡的山更是好像槍和戟一樣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間賴以存在的中介。
沒有山支撐的話,天就會墜一落 下來。
這是一幅難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畫面,個人主觀色彩濃厚,很好地說明了毛澤東極度雄奇和大膽的想像力。
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顯露了出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