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蘇轍《藏書室記》原文及翻譯
蘇轍
【原文】
予幼師事先君,聽其言,觀其行事。
今老矣,猶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業,有田一廛,無衣食之憂;有書數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
曰:「讀是,內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此孔氏之遺法也。」
先君之遺言今猶在耳。
其遺書在櫝,將復以遺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蓋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於灑掃應對進退。
及其安之,然後申之以絃歌,廣之以讀書。
曰:「道在是矣,仁者見之斯以為仁,智者見之斯以為智矣。
顏、閔由是以得其德,予、賜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
譬如農夫墾田,以植草木,小大長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無加損焉,能養而不傷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如孔子猶養之以學而後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學,學者必由讀書。
博說之詔其君,亦曰:「學於古訓,乃有獲,而況餘人乎!」
子路之於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於學,嘗謂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孔子非之,曰:「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凡學而不讀書者,皆子路也。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敗與所遇之可否,未有不為病者。
雖然孔子嘗語子貢矣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非多學之所能致,則子路之不讀書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謂也。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以日益之學求日損之道,而後一以貫之者,可得而見也。
(取材於蘇轍《藏書室記》)
【註釋】:
1傅說:商朝政治家。
2絞:言語傷人。
【譯文】
我自幼向先父學習 ,聽從他言語(的教誨),觀察他做事的方式。
現在我年紀大了,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
父親平素不經營產業,(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沒有衣食之憂;有幾千卷書,親手編輯校對整理,(把它)留給子孫。
(他)說:「讀這些書籍,對內修養身心,對外管理他人,足夠了。
這是孔子遺留下來的教化方法。」
父親留下來的教誨,現在還在耳邊迴響。
他遺留下來的書籍(仍)在木櫃中,(我)要把它們再留給子孫,(如果子孫中)有能接受這些書並且踐行其中的內容,我們的後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從如何灑水掃地這樣的家務勞動、如何待人處事開始的,等到他們把這些都做好了,再用禮樂來反覆說明,用讀書來豐富提高。
(所以)說:「道就在其中。
仁者見到它,就能從中體會仁;智者見到它,就能從中發現智。
顏回、閔子騫從這裡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賜從這裡得到的是言談技巧,冉求、子路從這裡得到的是為政本領,子游、子夏從這裡得到的是文采,都是憑借他們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
就像農夫開墾田地,種植草木,草木大小長短、甘辛鹹苦,都是它們的本性使然,農民沒有增加或減損什麼,滋養它們而不傷害本性罷了。」
孔子說:「(即使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會有像我一樣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這麼好學罷了。」
像孔子這樣的人尚且需要通過不斷學習 來自我提高完善,然後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曉道理一定要通過學習 ,學習 提高一定要通過讀書。
傅說告誡他的君主,也說:「向古訓學習 ,才能有收穫。」
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來,有過人的才能卻不安於學習 ,曾經對孔子說:「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讀書才算是學習 。」
孔子批評他說:「你聽說過『六言六蔽』嗎?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 ,弊病是狂妄自大。」
凡學習 卻不讀書的人,都是子路這樣的人。
相信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卻不知道古人成敗的情況以及所接觸事物的正確與否,沒有不出問題的。
雖然這樣,(但是)孔子曾經對子貢說:「賜,你認為我是廣泛學習 而後能牢記不忘的人嗎?」
(賜)說:「是的。
不是嗎?」
(孔子)說:「不是這樣的。
我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穿事情的始末。」
是「一以貫之」,不是多學習 就能夠達到的,那麼子路不讀書,就可以不受到批評了嗎?說:我指的不是這個。
老子說:「學習 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減少(從而接近於道的本義)。」
用日日增加的學問,探求日日減少的道,然後才能做到一以貫之埃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