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楊收傳》譯文
《楊收傳》參考譯文
楊收,字藏之,自稱是隋越公楊素的後代,世代居住在馮翊。
他父親名遺直,德宗皇帝時,因向朝廷上書,走上仕途入濠州做錄事參軍,後來客死於蘇州。
楊收七歲時成為孤兒,他守喪好像成一人 一樣。
他母親長孫氏親自教授他經書,十三歲時楊收便通曉經文大義。
楊收擅長寫詩文,賦詩立即可成,吳人稱他為神童。
鄉里人時常去他家觀看賦詩,觀看的人擠壞了他家的藩籬。
楊收嘲弄說:「你們並非長有禿角,為何要牴觸我家的藩籬?」
楊收賦詩恰如其分大多就像這樣。
成年後,楊收身高六尺有二,寬額深腮,眉目疏朗,很少說笑,博聞強識,至於其他技藝也無不通曉。
家裡十分貧窮,因為母親信奉佛法,楊收自幼不吃肉。
母親與他約定:「你能考上進士,就能吃肉了。」
涔一陽一人在耕地時挖出一口古鐘,高一尺多,楊收敲了敲,說:「這是姑洗角。」
刮洗乾淨後發現在鍾口兩角上刻有銘文,果真如他所說。
他曾經說過:「彈琴通曉黃鐘、姑洗、無射這三韻,其他派生的各調,就像女蘿蔦草依附灌木一樣。」
當時有一位名叫安兌的人,以擅長彈琴而著稱於世,並且懂得音律。
楊收問他道:「五弦之外,還有二弦是什麼?」
安兌說:「世傳是周文王、周武王加上去的。」
楊收說:「你能演奏《文王操》嗎?」
安兌就用黃鐘作為宮音而彈奏,用少商弦和著大弦,楊收說:「停,如你所言,少商弦是武王所加之弦,而文王之時怎能有武王之音呢?」
安兌大驚,乘機向他請教樂的本意,楊收說:「樂亡失已經很久了。
上古祭祀天地宗廟,都不用商聲,周人用大呂律歌唱,跳《雲門》之舞來祭祀天神,用太簇律歌唱,跳《咸池》之舞來祭祀地神。
大呂、黃鐘和在一起,就是一陽一聲之首;而《雲門》是黃帝的樂曲,《咸池》是唐堯的樂曲。
在不敢使用黃鐘時,就使用太蔟。
然而在祭天時,就用圜鍾作為宮聲,黃鐘作為角聲,太蔟作為徵聲,姑洗作為羽聲;在祭地時,用函鍾作為宮聲,太蔟作為角聲,姑洗作為徵聲,南呂作為羽聲,始終不用商聲及少宮和少商。
這是因為商聲剛烈而少宮、少商聲低弱,所以要採用正聲,去除繁雜。
漢代祭天則用商聲,而祭祀宗廟就不用,是由於人們認為鬼神害怕商聲的剛烈。
前漢的儒士們受到圜鍾、函鍾之說迷惑,所以自從創建以後,在郊外祭祀天地、在宗廟祭祀祖宗的音樂,就只用黃鐘一韻。
漢章帝時,太常丞鮑業才調和十二宮調。
調和聲律以七聲作為均,均就是韻,古代沒有韻字,均就如同說統一韻聲。
才開始以某聲作為宮聲,某律作為商聲,某律作為角聲,某律作為徵聲,某律作為羽聲。
某律是少宮,某律是少徵,也叫做變,叫做比。
一韻調成則五聲作為它的節奏,這就是調和聲律。」
於是依次彈奏音律來向安兌演示。
安兌時年七十多歲,認為這些是他從來沒有聽說的道理,而楊收這時還不到二十歲。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