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譯
曾國藩
【原文】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為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為,而受法於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范[1]。
三子既通碩望[2],姚先生治其術益一精一。
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3]「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猶前世所稱一江一 西詩派者也[4]。
姚先生晚而主鍾山書院講席[5],門下著藉者[6],上元有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東樹植之、姚瑩石甫。
四人者,稱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傳授徒友,往往不絕。
在桐城者,有戴鈞衡存莊,事植之久,尤一精一力過絕人,自以為守其邑先正之法[7],襢之後進[8],義無所讓也。
其不列弟子籍,同時服膺[9],有新城魯仕驥絜非[10],吳興吳德旋仲倫。
絜非之甥為陳用光碩士[11],碩士既師其舅,又親受業姚先生之門,鄉人化之[12],多好文章。
碩士之群從,有陳學受藝叔[13],陳溥廣敷[14],而南豐又有吳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風,私淑於姚先生[15]。
由是一江一 西建昌有桐城之學[16]。
仲倫與永福呂璜月滄一交一 友[17],月滄之鄉人有臨桂朱琦伯韓、龍啟瑞翰臣、馬平王錫振定甫[18],皆步趨附於吳氏、呂氏,而益求廣其術於梅伯言。
由是桐城宗派流衍於廣西矣。
昔者,國藩嘗怪姚先生典試湖南[19],而吾鄉出其門者,未聞相從以學文為事。
既而得巴陵吳敏樹南屏,稱述其術,篤好而不厭,而武陵楊彝珍性農[20]、善化孫鼎臣芝房[21]、湘一陰一郭嵩燾伯琛[22]、漵浦舒燾伯魯,亦以姚氏文家正軌,違此則又何求?最後得湘潭歐一陽一生。
生,吾友歐一陽一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於巴陵吳君、湘一陰一郭君,亦量事新城二陳。
其漸染者多,其志趣嗜好,舉天下之美,無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23],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核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24],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26],以為不足復存。
其為文蕪雜寡要。
姚先生獨排眾議,以為義理、考據、辭章[27],三者不可偏廢。
必義理為質,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一編之內,唯此尤兢兢。
當時孤立無助,傳之五六十年,近世學子,稍稍誦其文,承用其說。
道之廢興,亦各有時,其命也歟哉?
自洪、楊倡亂[28],東南荼毒,鍾山石城昔時姚先生撰杖都講之所[29],今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桐城淪為異域[30],既克而復失,戴鈞衡全家殉難,身亦歐血死矣。
余來建昌,問新城、南豐兵燹之餘[31],百物蕩盡,田荒不治,蓬蒿沒人,一二文士,轉徙無所。
而廣西用兵九載,群盜猶洶洶,驟不可爬梳[32],龍君翰昌又物故[33]。
獨吾鄉少安,二三君子尚得優遊文學,曲折以求合桐城之轍。
而舒燾前卒,歐一陽一先生變以瘵死[34]。
才緒牽於人事,或遭亂不得竟其學,少者或中道夭殂[35]。
四方多故,求如姚先生之聰明早達[36],太平壽考[37],從容從躋於古之作者,卒不可得。
然則業之成否,又得謂之非命也耶?
歐一陽一生名勳,字子和,歿於咸豐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幾。
其文若詩,清縝喜往復[38],亦時有亂離之慨。
莊周云:「逃空虛者[39]……聞人足跫然而喜[40],而況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乎[41]!」余之不聞桐城諸老之謦欬也久矣,觀生之為,則豈直足音而已!故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見文章與世變相因,俾後人得以考覽焉。
【譯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傳先生姚鼐,善於寫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鄉先輩方苞所作的文章,還向劉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學習 寫作道法。
這三位先生已是學識淵博名望極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一精一湛。
歷城的周永年為此說道:「天下的文章的一精一華,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學習 的人一大多歸依桐城,號稱「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稱的一江一 西詩派一樣。
姚鼐先生晚年主講鍾山書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東樹、姚瑩。
這四個人稱做優秀弟子,各自把學習 所得傳授給學生朋友,所到之處衣缽相傳,沒有斷絕。
在桐城的,有戴鈞衡,跟從方東樹學習 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過眾人,他自己覺得堅持本鄉先輩賢人的學說,傳授給後輩,在道義上不應該謙讓。
那些沒有列入弟子名冊而同時衷心敬服自許弟子的,有新城魯仕驥,吳興吳德旋。
從前,我曾經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舉考試,而出自他門下的我那些同鄉士人,沒聽說跟從他把學習 文章作為事業的。
不久得知巴蜀的吳敏樹,稱揚述說姚鼐的學術,深深喜愛而不滿足,而武陵的楊彝珍、善化的孫鼎臣、湘一陰一的郭嵩燾、漵浦的舒燾,也都認為姚氏是文人寫作的正道,違背了這個還追求什麼呢?最後得知還有湘潭的歐一陽一生。
歐一陽一生,是我朋友歐一陽一兆熊的兒子,他跟從巴陵的吳君、湘一陰一的郭君學習 為文之道,也師從新城的二陳。
那些接觸了同派學說而深受影響的人很多,他們志趣愛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一精一美事物,也無法替代他們對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內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雜,旁徵博引,文風浮華;考證一個字,堆積幾千字不能停止。
另樹旗號標誌,叫做「漢學」,十分排斥宋代諸子的義理之說,認為不值得再保留。
他們寫的文章更加雜亂無章,不得要領。
姚鼐先生獨自排除各種議論,認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
一定要以義理為實質,然後文辭才有所附麗,考據有所歸依,一篇文章裡面,只有這個特別要小心謹慎。
當時孤立沒人支持,傳授了五六十年,近來的學士,逐漸誦讀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學說。
思想主張的廢棄和興旺,也各有時機,這大概就是命吧!
歐一陽一生名叫勳,字子和,在咸豐五年三月去世,年齡二十幾歲。
他的文章和詩篇,清新細密,喜歡酬答唱和,也不時有亂離的感慨。
莊子說:「聽到人的腳步聲就高興,何況是兄弟親戚就在自己身邊談笑呢!」我沒有聽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談笑很久了,那麼,看了歐一陽一生寫的詩文,難道只像是聽到腳步聲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來彌補他父親歐一陽一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變化相關聯,使後來的人能夠查考審視。
【註釋】
[1]編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
姚范,字南青,學者稱姜塢先生乾隆進士,授編修。
姚鼐早年曾受教於他。
[2]通儒碩望:博通儒學,聲望極高之人。
[3]周永年:字書昌,山東歷城人,乾隆進士,授編修。
為之語:對他(姚鼐)講。
[4]一江一 西詩派:北宋歷以黃庭堅為首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黃庭堅、陳師道、潘大臨、謝逸等二十餘人。
因其成品多是一江一 西人,故稱一江一 西詩派。
[5]鍾山書院:在南京,書院是唐代以後各地州、府設立的縣有教學、研計性質的學校。
[6]門下:指弟子。
著籍:列名。
[7]先正:先輩賢人。
[8]襢:同禪,傳,傳授。
[9]服膺:衷心佩服。
[10]魯仕驥:名九皋,又名仕驥,字絜非,一江一 西新城人,乾隆進士,曾向姚鼐學習 古文法,著有《山木集》四卷。
[11]陳用光:見《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注。
[12]化之:受到影響。
[13]陳學受:字藝叔,一江一 西人,曾向梅曾亮學古文。
[14]陳溥:字廣敷,陳學受族弟。
[15]私淑:向自己崇敬的某人學習 而又未得直接傳授的,常自稱為某人的「私淑弟子」。
[16]建昌:陳用光是一江一 西新城人,新城舊屬建昌府。
[17]呂璜:(1778—1838):字禮北,號月滄,嘉慶進士,廣西永福人,與吳德旋相友善,所錄吳氏《初月樓古文敘論》為桐城派重要文論之一。
是桐城派在廣西的重要代表。
[18]王錫振:即王拯。
[19]典試:主管科舉考試。
典:主和,掌握。
[20]楊彝珍:字湘涵:一字性農,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進士。
[21]孫鼎臣:字子余,號芝房,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公元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進士。
[22]郭嵩燾:字伯琛,湖南湘一陰一人,道光進士。
曾任兵部侍郎,出使英法。
[23]畸士:即畸人,不合世人的異人。
[24]漢學:指漢朝人對經典古籍的考證訓詁之學,與宋朝人以解釋經典義理的理學對稱。
清代漢學對整理古籍有重要貢獻,他們的文章也多以考證為主,有時確有繁瑣之玻
[25]「宋諸子」句:指宋朝程頤、程顥、朱熹等人的理學。
[26]「以為」二句:提倡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互為結合,不自姚鼐始,但他的提倡,產生了很大影響。
[27]洪、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楊秀清。
[28]撰杖都講:手持枴杖主講。
撰:拿、持。
都:主管。
[29]淪為異域:指被太平軍佔領。
[30]問:訪問。
兵燹(xiǎn):兵火。
[31]爬梳:梳理,整頓。
[32]物故:亡故。
[33]瘵(zhai)死:病死。
[34]夭殂:夭折,未成年而死。
殂(cu):死亡。
[35]早達:早年顯達,指姚鼐早年得到功名。
(姚氏二十歲中舉人,三十三歲中進士)
[36]太平壽考:平安高壽。
[37]清縝(zhěn):清淡細密。
縝:一精一密。
[38]「莊周」四句:引語出自《莊子徐無鬼》。
「逃空虛者」,原為「逃虛空者」,指外逃在荒無人跡之人。
[39]跫(qiong)然:腳步聲。
[40]謦欬(qingke):咳嗽聲,「欬」同「咳」,引申為談笑。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