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舊唐書·僧一行》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
【原文】
僧一行,姓張氏,先名遂,魏州昌樂人,襄州都督、郯國公公謹之孫也。
父擅,武功令。
一行少聰敏,博覽經史,尤一精一歷象、一陰一陽一、五行之學。
時道士尹崇博學先達,素多墳籍。
一行詣崇,借揚雄《太玄經》,將歸讀之。
數日,復詣崇,還其書。
崇曰:「此書意指稍深,吾尋之積年,尚不能曉,吾子試更研求,何遽見還也?」
一行曰:「究其義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圖》及《義決》一卷以示崇。
崇大驚,因與一行談其奧賾,甚嗟伏之。
謂人曰:「此後生顏子也。」
一行由是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學行,就請與結一交一 ,一行逃匿以避之。
尋出家為僧,隱於嵩山,師事沙門普寂。
睿宗即位,敕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征,一行固辭以疾,不應命。
後步往荊州當一陽一山,依沙門悟真以一習一 梵律。
開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禮部郎中洽繼敕書就荊州強起之。
一行至京,置於光太殿,數就之,訪以安國撫人之道,言皆切直,無有所隱。
開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優厚發遣,依太平公主故事。
一行以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禮。
又太平驕僭,竟以得罪,不應引以為例?上納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禮。
其諫諍皆此類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
時《麟德歷經》推步漸疏,敕一行考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歷,又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創造黃道游儀,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證明。
於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數,立衍以應之,改撰《開元大衍歷經》。
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賜謚曰「大慧禪師」。
(選自《舊唐書》,有刪改)
【譯文】
僧一行,姓張,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樂人,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
父親張擅,是武功縣縣令。
一行小時候很聰明,博覽經史,尤其精通歷象、一陰一陽一、五行之學。
當時道士尹崇是博學、德行高、學問深的知名先輩,向來有很多典籍。
一行拜訪尹崇,借了揚雄《太玄經》回去讀。
數日後,再來拜訪尹崇,歸還他的書。
尹崇說:「這本書意思較為深奧,我探求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曉,您應該試著多加鑽研,為什麼這麼快就還給我呢?」
一行說:「我已明白它的義理了。」
於是拿出撰寫的《大衍玄圖》和《義決》一卷給尹崇看。
尹崇大驚,於是與一行談論其中一精一微的義蘊,十分嗟歎佩服一行。
對人說:「這個後生是顏淵啊(顏淵,孔子最傑出的弟子)。」
一行由此大大地聞名於世。
武三思欽慕他的學識品行行,來請求與他結一交一 ,一行逃跑藏起來,躲避了他。
不久出家為僧,隱居於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師學習 。
唐睿宗即位後,命令東都洛一陽一的留守(官職名)韋安石按照禮儀徵召僧一行。
一行堅決用生病為借口推辭,不遵從睿宗的命令。
後來步行前往荊州當一陽一山,依傍悟真和尚學習 梵律(印度傳來的音律學知識)。
開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類),禮部郎中張洽繼,拿著皇帝的文書到荊州強行起用他。
一行到長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數次來拜訪他,咨詢安定國家撫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懇切率直,沒有隱瞞。
開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關部門優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當年出嫁的舊例。
一行認為(太平公主時)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這一個女兒,所以特地增加禮節。
並且太平公主驕橫僭越,後來因為這獲罪,不應該引以為例。
玄宗採納了他的話,於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規模,只依照平常的禮數。
一行的直言規勸,都像是這樣。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寫了《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
當時《麟德歷經》推算天象曆法漸漸出現偏差,於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諸家曆法,重新撰寫新曆法,又命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製作黃道游儀,用以考察七曜(太一陽一月亮和五大行星)運行的度數,互相證明。
於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數」(一種推演一陰一陽一天地之數的方法),確立衍(不太清楚什麼意思,大概也是一種推演方法),用來以順合它,重新撰寫《開元大衍歷經》。
十五年後死去,時年四十五歲,玄宗賜給他謚號「大慧禪師」。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