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原文及翻譯: 史記 【原文】 孫子傳 孫子 孫子武者,齊人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原文及翻譯

史記

【原文】

孫子傳

孫子

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1]?」

對曰:「可。」

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

曰:「可。」

於是許之,出宮中美一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一寵一 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

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於是鼓之右,婦人一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捨,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

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臏傳

孫臏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

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一陰一使召孫臏。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一陰一見,說齊使。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

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

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陝,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一弩一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吳起傳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嘗學於曾子,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

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為將。

將而攻齊,大破之。

吳起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

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一黨一 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

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武侯曰:「善。」

(即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

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

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

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一屍一而伏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一屍一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譯文】

孫子傳

孫子字武,是齊國人。

他以所著兵法求見於吳王闔閭。

闔閭說:「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讀,可以試著為我操演一番嗎?」

孫子說「可以。」

闔閭問:「可用婦女來操演嗎?」

孫子說:「可以。」

於是答應孫子,選出宮中美一女 ,共計一百八十人。

孫子把她們分為兩隊,派王的一寵一 姬二人擔任兩隊的隊長,讓她們全部持戟。

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

婦女們說:「知道。」

孫子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後方是按背所向。」

婦女們說:「是。」

規定宣佈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重複了多遍。

然後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這是將領的過錯。」

又重複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而仍不按規定來動作,就是隊長的過錯了。」

說著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

吳王從台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

急忙派使者下令說:「寡人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

但寡人如若沒有這兩個愛姬,吃飯也不香甜,請不要斬首。」

孫子說:「臣下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於是將隊長二人斬首示眾。

用地位在她們之下的人擔任隊長,再次用鼓聲指揮她們操練。

婦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沒有一個人敢出聲。

然後孫子派使者回報吳王說:「士兵已經陣容整齊,大王可下台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幹什麼,哪怕是赴湯蹈火也可以。」

吳王說:「將軍請回客舍休息,寡人不願下台觀看。」

孫子說:「大王只不過喜歡我書上的話,並不能採用其內容。」

從此闔閭才知道孫子善於用兵,終於任他為將。

吳國西面擊破強楚,攻入郢,北威齊、晉,揚名於諸侯,孫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孫臏傳

孫武死後,過了一百多年又有孫臏。

孫臏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

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 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事以後,當上了魏惠王的將軍,但自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便暗中派人把孫臏找來。

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比自己賢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雙腳並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進行遊說。

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一馬 ,設重金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

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

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

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作老師。

後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孫臏辭謝說:「受過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將。」

於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蓬帳的車裡,暗中謀劃。

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開亂絲的人,不能緊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捲進去一胡一 亂搏擊。

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

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一精一銳部隊必定在國外一精一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

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一交一 通要道,衝擊它正當空虛的地方,魏國肯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

這樣,我們一舉解救了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

魏軍果然離開邯鄲回師,在桂陵地方一交一 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又過了十三年,魏國與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逕直進軍大梁。

魏將龐涓聽到消息後,率軍撤離韓國趕回魏國,但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挺進了。

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凶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軍有怯懦的名聲,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兵法上說,急行軍百里與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損失上將軍,急行軍五十里與敵人爭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趕到。

命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

龐涓行軍三天,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於是丟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輕裝一精一銳的騎兵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他的行程,天黑應當趕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可以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說「天黑看見點著的火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

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失去照應。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

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後世社會上流傳著他的《兵法》。

吳起傳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

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

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

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

魯君終於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毀吳起說:「吳起為人,是猜疑殘忍的。

他年輕的時候,家裡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

然後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

他和母親決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

』於是就拜曾子為師。

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

曾子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

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 兵法來奉事魯君。

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

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

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

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

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

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

於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

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麼還哭呢?」

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

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埃」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阪在它的北面。

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

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

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

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

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

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

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托付給您埃」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埃」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

公叔的僕人說:「吳起是不難趕走的。」

公叔問:「怎麼辦?」

那個僕人說:「吳起為人有骨氣而又喜好名譽、聲望。

您可找機會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的人,而您的國土太小了,又和強大的秦國接壤,我私下擔心吳起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

』武侯就會說:『那可怎麼辦呢?』您就趁機對武侯說:『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他,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心意,就一定會答應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心意,就一定會推辭。

用這個辦法能推斷他的心志。

』您找個機會請吳起一道回家,故意讓公主發怒而當面鄙視您,吳起見公主這樣蔑視您,那就一定不會娶公主了。」

當時,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地蔑視國相,果然婉言謝絕了魏武侯。

武侯懷疑吳起,也就不再信任他。

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

他使法明確,依法辦事,令出必行,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士。

致力於加強軍事力量,揭穿往來奔走的遊說之客。

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

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

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一騷一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一屍一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一屍一體上。

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一屍一體。

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

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一屍一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書,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加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

俗話說:「能做的未必能說,能說的未必能做。」

孫臏算計龐涓的軍事行動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卻不能預先避免刖足的酷刑。

吳起向魏武侯講憑借地理形勢的險要,不如給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雹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可歎啊!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