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華陽國志·陳壽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
少受學於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銳一精一史、漢,聰警博識,屬文富艷。
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
大同後察孝廉,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後,蜀郡鄭伯邑、太尉趙彥信及漢中陳申伯、祝元靈、廣漢王文表皆以博學洽聞,作《巴蜀耆舊傳》。
壽以為不足經遠,乃並巴、漢撰為《益部耆舊傳》十篇。
散騎常侍文立表呈其傳,武帝善之,再為著作郎。
吳平後,壽乃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號《三國誌》,又著《古國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書監荀勖、令張華深愛之,以班固、史遷不足方也。
出為平一陽一侯相。
華又表令次定《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壽良亦集,故頗不同。
復入為著作郎。
鎮南將軍杜預表為散騎侍郎,詔曰:「昨適用蜀人壽良具員,且可以為侍御史。」
上《官司論》七篇,依據典故,議所因革。
又上《釋諱》《廣國論》。
華表令兼中書郎,而壽《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處內,表為長廣太守。
母遺言令葬洛一陽一,壽遵其志。
又坐不以母歸葬見譏。
數歲,除太子中庶子。
太子轉徙後,再兼散騎常侍。
惠帝謂司空張華曰:「壽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華表欲登九卿會受誅忠賢排擯壽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
兄子符,字長信,亦有文才,繼壽著作佐郎,上廉令。
符弟蒞,字叔度,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辟掾,卒洛下。
蒞從弟階,字達芝,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
皆辭章粲麗,馳名當世。
凡壽所述作二百餘篇,符、蒞、階各數十篇,二州及華夏文士多為作傳,大較如此。
時梓潼李驤叔龍亦雋逸器,知名當世,舉秀才,尚書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辭不就,意在州里,除廣漢太守。
初與壽齊望,又相暱友,後與壽攜隙,還相誣攻,有識以是短之。
(《華一陽一國志陳壽傳》有刪改)
譯文:
陳壽字字承祚,是巴西安漢人,年輕時求學於散騎常侍譙周,對《尚書》《三傳》有研究,精通《史記》《漢書》,聰明機警博學多識,寫得文章文采華麗。
開始時擔任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
大同年後被舉薦為孝廉,擔任本郡中正。
益州建立武制後,蜀郡鄭伯邑、太尉趙彥信及漢中陳申伯、祝元靈、廣漢王文表皆憑博學多識而聞名,共作《巴蜀耆舊傳》,陳壽認為內容不夠廣泛,於是又匯合巴、漢兩地的人物故事撰寫了《益部耆舊傳》共十卷。
散騎常侍文立表呈其傳,得到了武帝的讚許,再讓陳壽擔任著作郎。
吳地平定後,陳壽匯合三國史,寫成《魏》、《吳》、《蜀》三書共六十五篇,取名《三國誌》,又寫成《古國志》五十卷,文詞典雅。
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張華非常喜歡他,認為班固、司馬遷都不足道。
後離開京城擔任平一陽一侯相。
張華又上表讓陳壽編寫《諸葛亮故事集》二十四卷,當時另有蜀人壽良也編有《諸葛亮故事集》,略有不同。
陳壽又進朝庭擔任著作郎。
鎮南將軍杜預上表向皇上舉薦陳壽擔任散騎侍郎,皇上下詔:昨剛任用蜀人壽良任散騎侍郎,可以讓陳壽擔任侍御史。
陳壽向皇上呈上《官司論》共七篇,文論依據典故,論所要沿襲和革除的東西。
又呈上《釋諱》《廣國論》。
張華又上表讓陳壽兼任中書郎,陳壽的《魏志》有違荀勖的意思,荀勖不想讓陳壽在朝庭內任職,上表皇上讓他擔任長廣太守。
陳壽的母親留下遺言說死後要葬在洛一陽一,陳壽聽從母親的遺願。
又因為不把母親葬回去被人詬玻幾年後,擔任中庶子。
太子離開後,又兼任散騎常侍。
惠帝對司空張華說,陳壽非常有才華,不能讓他長久兼職。
張華上表想讓陳壽榮升九卿,正遇到受誅連,忠賢之志皆被排擠,陳壽最後死於洛一陽一。
其地位聲望皆無法體現他的才能,當時的人都讓為他很冤(不值)。
長兄兒子符,字長信,也很有文才,繼陳壽後也擔任佐著作郎,上廉令。
符弟陳蒞,字叔度,擔任,梁州別駕,驃騎將軍齊王辟掾,死於洛一陽一。
蒞弟陳階,字達芝,擔任州主簿,被舉薦為孝廉,升任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寧興古太守。
三人皆辭章華麗,享譽當世。
陳壽所著二百多篇,符、蒞、階各著數十篇。
後來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們紛紛為他以及叔父、兩位兄弟作傳,大體和這篇介紹的一樣。
當時蜀梓潼人李驤也很有才華,聞名當世,被舉薦為秀才,尚書郎,被授建平太守,因為身體不適而沒去上任。
執意在州里,後擔任廣漢太守。
初與陳壽齊名,相互親暱友好,後來與陳壽感情上有了嫌隙,就相互攻擊,有識之士因此看不起他們。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