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人間》譯文
有時候沒有功勞卻先得到薦舉,有時候有功勞卻後得到賞賜。
怎麼說明這點呢?曾經晉文公將要在城濮和楚軍一交一 戰,文公徵詢咎犯的意見,問咎犯:「這仗該怎樣打?」
咎犯說:「如果是做仁義的事,那就不該滿足於忠誠守信用;如果是和敵軍開戰,那最好是兵不厭詐。
現在既然是和楚軍一交一 戰,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詐就可。」
文王辭別咎犯後,又去請教雍季,雍季回答說:「放火來焚燒山林,儘管暫時能打獲到很多野獸,但是最終會到無獸可獵的地步;用欺詐手段對付人,雖然一時能獲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後一定會無利可圖。
所以君王還是正大光明行事為好。」
文王沒有聽從雍季的話,而是採納了咎犯的計策,和楚軍開戰時用計大敗楚軍。
回國以後,嘉獎有功人員,首先是獎賞雍季,然後才獎賞咎犯。
這時晉文公身邊的人就說了:「我們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靠的是咎犯的計策。
君王論功行賞,將雍季放在最前面,這是為什麼?」
文公回答說:「咎犯的詐術,只是權宜之計,適用於一時戰爭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觀點,則是符合長遠的利益。
我怎麼能只看重權宜之計而輕視長遠利益呢?」
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國,包圍了晉一陽一城,並挖開晉水灌淹晉一陽一城,導致城中的軍民爬上樹來避水,懸掛著鍋來燒飯。
這時趙襄子找張孟談商量:「晉一陽一城裡人力已經耗盡,糧食也十分缺乏,官兵們也缺醫少藥,你看如何是好?」
張孟談說:「國家面臨滅亡而不能使它得到保全,國家面臨危險而不能使它太平,那真的是算是白白地看重我們這批謀士了。
現在請讓我偷偷試著涉水出城,去會會魏、韓二國君王,是否有可能搞個協議共同對付智伯。」
於是張孟談暗中出城會見魏、韓兩君王,勸說他們道:「我聽說,唇亡齒寒。
現在智伯脅迫你們兩國來攻伐我們趙國,眼看趙國保不住了。
趙國一旦滅亡,那麼下一個就輪到你們了。
現在假若我們不共同想法對付智伯的話,災難也就很快要落到你們兩國頭上了。」
韓、魏兩國君王說:「智伯這個人的為人,暴戾驕橫而少恩寡情。
我們的計謀如果洩露,事情就壞了,這如何是好?」
張孟談馬上說:「話從你們二位君王口中出,進入到我的耳中,誰還會知道?再說,處境一樣、情況相同、利益一致的人應該互相成全、生死與共,請二君王仔細考慮吧!」韓、魏二君王於是就同張孟談暗中謀劃,商定舉事日期。
張孟談隨即潛回城裡向趙襄子回報。
到了約定日期的那天夜晚,趙襄子派人殺了看守堤防的官兵,挖開大堤使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
智伯軍隊連忙堵水,一片慌亂。
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軍隊從正面出擊,將智伯的軍隊打得大敗,智伯也被殺死,晉國的封地被一分為三,分為韓、魏、趙三國。
趙襄子獎賞有功人員時,最先受獎賞的是高赫。
大臣們提出問題:「晉一陽一之所以能保住,全仗張孟談的功勞。
可現在卻是高赫先獲獎賞,這是什麼緣故?」
趙襄子回答:「當晉一陽一被圍困的時候,正是我的國家危難、我的天下遇到危險的時刻,眾多大臣沒有誰不對我流露出輕侮驕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禮節,所以我首先獎賞他。」
由此看來,「義」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戰勝敵人,挽救國家,也比不上施行忠義來得高貴。
所以《老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眾人。」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