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宋史·張方平傳》原文及翻譯: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宋史·張方平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宋史·張方平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穎悟絕倫。

舉茂材異等,知昆山縣。

趙元昊且叛,為嫚書來,規得譴絕以激使其眾。

方平請:「順適其意,使未有以發,得歲月之頃,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必勝之道也。」

時天下全盛,皆謂其論出姑息,決計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為:「入寇巢穴之守必虛,宜卷甲而趨之。」

宰相呂夷簡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邊,四路以稟覆失事機,劉平等覆師,主帥皆坐譴。

元昊既臣,而與契丹有隙,來請絕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1,失久和之強敵,非計也。

宜賜元昊詔,使之審處,但嫌隙朝除,則封冊暮下。

如此,於西、北為兩得矣。」

時韙其謀。

知益州。

未至,或扇言儂智高在南詔,將入寇,攝守亟調兵築城,日夜不得息,民大驚擾。

朝廷聞之,發陝西步騎兵仗,絡繹往戍蜀。

詔趣方平行,許以便宜從事,方平曰:「此必妄也。」

道遇戍卒,皆遣歸,他役盡罷。

適上元張燈,城門三夕不閉,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兩蜀多所調發,方平為奏免橫賦四十萬。

又建言:「國家都陳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國耳。

兵恃食,食恃漕運,以汴為主,利盡南海。

天聖已前,歲調民浚之。

其後,淺妄者爭以裁減役費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稱善,悉如其說行之。

未幾。

以工部尚書帥秦州。

諜告夏人將壓境,方平料簡2士馬,聲言出塞。

已而寇不至,言者論其輕舉,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輕舉?寇之不得至,有備故也。

倘罪之,後之邊臣,將不敢為先事之備矣。」

王安石弛銅禁,奸民日銷錢為器,錢日耗。

方平極論其害,請詰安石:「舉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選自《宋史‧張方平傳》有刪節)

【譯文】

張方平,字安道,應天宋城人。

從小聰明過人。

被舉薦為茂材,才能出眾,任昆山知縣。

趙元昊將要反叛,寫來文辭輕慢的書信,打算(意圖)讓朝廷譴責他並與他斷絕關係以激怒他的部屬。

方平向朝廷請求說:「(應)順從他的意思,讓他沒有發動反叛的藉口,贏得短暫的時間,在這期間(趁此機會)挑選將領,操練士兵,加固城牆,修整器械,(這是)必勝的方法。」

當時國事強盛,都認為他的意見是姑息縱容,(最終還是)決定用兵。

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認為:「入侵的敵寇其後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虛,應該揮兵直撲那裡。」

宰相呂夷簡賞識他的計策但最終沒有實行。

夏人入侵邊境,四路因向上回復失去了時機,劉平等軍隊覆沒,各路主帥都獲罪受責。

元昊臣服後,與契丹有嫌隙,來朝請求斷絕與契丹的往來。

方平說:「(如果這樣做,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卻失去了長久和好往來的強大對手,不是合適的辦法。

應該賜詔給元昊,讓他謹慎處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麼封冊就在傍晚下達。

這樣,對於西、北就能兩得。」

當時肯定了他的計謀。

任益州知州。

還沒到任,有人煽動說儂智高在南詔,將要入侵,攝守急忙調兵修築城牆,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驚擾。

朝廷聽說後,調發陝西軍隊,不斷前往守蜀。

下詔催促方平隨之前往,答應他能斟酌事宜自行處事,方平說:「這一定是謠傳。」

路上遇見駐守兵卒,都讓他們回去,其他勞役都停止。

(此時)正值上元節張燈,(方平讓)城門三天不關,蜀地百姓才安定下來。

正值西部邊境用兵,兩蜀多有徵調,方平因此上奏免除(兩蜀)額外賦稅四十萬。

又建議:「國家在陳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樣有山川可以憑恃,只是依靠重兵來立國而已。

軍隊依靠糧食,糧食依靠水道運輸,水運以汴水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

天聖以前,每年徵調百姓對汴水進行疏浚。

其後,淺薄虛妄的人爭著把裁減勞役費用作為功勞,汴水日漸堵塞,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卻失去了丘山那樣大的好處。」

於是上奏了十四條計策,皇上稱好,都按照他的意見實行了。

不久,張方平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做秦州統帥。

偵察人員報告夏人將逼近邊境,方平清理檢查兵士戰馬,揚言(發兵)出塞。

後來敵寇沒來,言事者彈劾他輕舉妄動,曾公亮說:「軍隊沒有出塞,怎麼叫輕舉妄動?敵寇沒來,(是)有防備的緣故。

如果對他治罪,以後的邊境大臣,將不敢事先進行防備了。」

王安石放鬆銅禁,奸民每天銷毀銅錢作為器用,銅錢漸漸虧缺。

方平極力論述其害,請求責問王安石:「把幾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廢除,是什麼用意?」

皇帝採用了他的意見。

元祐六年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