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宋史·張邦昌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也。
欽宗即位,拜少宰。
金人犯京師,朝廷議割三鎮,俾邦昌為質於金以求成。
邦昌力主和議,不意身自為質,及行,乃要欽宗署御批無變割地議,不許。
明年春,金營文書來,令推異姓堪為人主者從軍前備禮冊命。
留守孫傅等表請立趙氏。
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雜議,眾莫敢出聲,相視久之,乃曰:「今日當勉強應命,舉在軍前者一人。」
尚書員外郎宋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議。
王時雍時為留守,再集百官詣秘書省,至即閉省門,以兵環之,諭眾以立邦昌,眾意唯唯。
邦昌始欲引決,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塗炭一城耶?」
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偽位,僭號大楚。
時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東面拱立。
是日,風霾,日暈無光。
百官慘沮,邦昌亦變色。
見百官稱「予」,手詔曰「手書」。
獨時雍每言事邦昌前,輒稱「臣啟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將退師,邦昌詣金營祖別,起居悉如常儀,士庶觀者無不感愴。
金師既還,邦昌降手書赦天下。
呂好問謂邦昌曰:「人情歸公者,劫於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復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眾所歸心,曷不推戴之?」
邦昌從之,乃遣蔣師愈繼書於康王自陳:「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
王詢師愈等,具知所由,乃報書邦昌。
書既下,中外大說。
王即皇帝位,相李綱。
綱上書極論:「國破而資之以為利,君辱而攘之以為榮。
建邦四十餘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
是宜肆諸市朝,以為亂臣賊子之戒。」
又力言:「邦昌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為故天子哉?」
高宗乃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
(刪節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譯文】
張邦昌,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
欽宗即位,授予他少宰一職。
金人進犯京師,朝廷商議割讓三鎮,讓張邦昌在金做人質以此求和。
張邦昌極力主張講和,沒想到自己成為人質,出行時,就請求欽宗簽署御批不變動割地的方案,沒有同意。
第二年春天,金人營地送文書來,命令推舉可以擔當君主的不姓趙的人到軍隊前準備禮儀接受冊命。
留守孫傅等上表請求立趙氏。
金人發怒,脅迫孫傅等召集百官共同商議,眾人不敢出聲,相視很久,就說:「今天應當勉強聽從命令,推舉一個軍隊(戰場上)的人前去。」
尚書員外郎宋齊愈寫「張邦昌」三個字給他們看,於是定下意見。
王時雍當時任留守,再次召集百官到秘書省,到後就關閉省門,派兵保衛,告訴眾人擁立張邦昌,眾人想要答應。
張邦昌開始想要自一殺,有人說:「相公不早死於城外,現在想要使一城生靈塗炭嗎?」
張邦昌向北拜舞接受冊命,登偽位,僭號大楚。
時雍帶領百官突然下拜,張邦昌只是向東拱手站立。
那天,大風刮起塵土,太一陽一周圍光環失去光芒。
百官傷心喪氣,張邦昌也變了臉色。
接見百官稱「予」,手詔稱「手書」。
只有時雍每次在張邦昌面前上言國事,動不動就稱「臣啟陛下」,張邦昌斥責他。
金人將退兵,張邦昌到金人陣營鑒別送行,舉動都與平時禮儀一樣,觀看的士人平民無不感傷。
金兵回去後,張邦昌降手書在天下實行大赦。
呂好問對張邦昌說:「人心歸於你,是因為被金人的威勢脅迫,金人已經離去,還能再有今天的樣子嗎?康王久居朝外,眾心所歸,為什麼不能擁戴他呢?」
張邦昌聽從,差遣蔣師愈送信給康王,信中說道:「盡力順從金人推舉擁護的原因,是想要暫且適應一時來解除國難,哪敢有其他呢?」
康王詢問蔣師愈等,瞭解全部來由,就回信給張邦昌。
手書下達後,朝廷內外很高興。
康王即皇帝位,任李剛為宰相。
李綱上書極力論述:「國家殘破卻以此取利,君主受辱卻加以掠奪作為榮耀。
建立邦國四十多天,等到金人退兵後,才降下赦令以收買恩德。
這樣該處死刑後陳一屍一於市,作為亂臣賊子的懲戒。」
李剛又極力上言:「張邦昌已僭位叛逆,哪能留在朝廷,讓眾人看作是以前的天子呢?」
高宗於是下詔歷數張邦昌罪行,賜死於潭州。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