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周書·長孫儉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長孫儉,河南洛一陽一人也。
本名慶明。
儉少方正,有操行,狀貌魁梧,神彩嚴肅,雖在私室,終日儼然。
性不妄一交一 ,非其同志,雖貴游造門,亦不與相見。
孝昌中,起家員外散騎侍郎,從爾朱天破隴右。
賀拔岳被害,太祖赴平涼,凡有經綸謀策,儉皆參預。
時西夏州仍未內屬,而東魏遣許和為刺史,儉以信義招之,舉州歸附。
即以儉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
時荊、襄初附,太祖表儉功績尤美,宜委東南之任,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
所部鄭縣令泉璨為民所訟,推治獲實。
儉即大集僚屬而謂之曰:「此由刺史教誨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於廳事前,肉袒自罰,捨璨不問。
於是屬城肅勵,莫敢犯法。
魏文帝璽書勞之。
荊蠻舊俗,少不敬長。
儉慇勤勸導,風俗大革。
務廣耕桑,兼一習一 武事,故得邊境無虞,民安其業。
吏民表請為儉構清德樓,樹碑刻頌,朝議許焉。
在州遂歷七載。
征授大行台尚書,兼相府司馬。
嘗與群公侍坐於太祖。
及退,太祖謂左右曰:「此公閑雅,孤每與語,嘗肅然畏敬,恐有所失。」
他日,太祖謂儉曰:「名實理須相稱,尚書既志安貧素,可改名儉,以彰雅操。」
及梁元帝嗣位於一江一 陵,外敦鄰睦,內懷異計。
儉密啟太祖,陳攻取之謀。
於是征儉入朝,問其經略,對答自若,太祖深然之。
乃謂儉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
"令儉還州,密為之備。
尋令柱國、燕公於謹總戎眾伐一江一 陵。
事平,以儉元謀,賞一奴一婢三百口。
嘗詣闕奏事,時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
其奉公勤至,皆此類也。
天和三年,以疾還京。
為夏州總管,薨,遺啟,請葬於太祖陵側,並以所賜之宅還官。
詔皆從之。
追封鄶公。
荊民儀同、趙超等七百人,感儉遺愛,詣闕請為儉立廟樹碑,詔許之。
建德四年,詔曰:"昔叔敖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慚曩哲。
而有司未達大體,遽以其第即便給外。
今還其妻子。
"子攏
(選自《周書·列傳第十八》,有刪改)
【注】曩(nǎng):先前
【譯文】
長孫儉,河南洛一陽一人。
原名叫慶明。
長孫儉年少時行為品行端正無邪,有操守和高潔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嚴肅,即使在內室,(也是)整日保持恭敬莊重的態度,生性謹慎不一胡一 亂與人結一交一 ,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貴族登門拜訪,他也不會見。
孝昌年間,從家中被啟用擔任了員外散騎侍郎的職務,跟隨爾朱天攻佔隴西。
賀拔岳被殺害,太祖皇帝親赴平涼,凡是與制定謀劃國家大事有關的事情,長孫儉都參與其間。
當時西夏州還未歸屬朝廷。
而東魏派遣(任命)許和為刺史,長孫儉用誠信和大義招納他,許和於是率部歸順朝廷。
朝廷就讓長孫儉擔任西夏州的刺史,統一管理三夏州的事務。
當時,荊州,襄一陽一剛剛歸附朝廷,太祖表彰長孫儉的功勞,對他讚許有加,認為應該將東南重任一交一 付於他。
授予他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的官職。
長孫儉部屬鄭縣縣令泉璨被老百姓所告,經過調查審問,證實泉璨確實有罪。
長孫儉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屬對他們說:「這樣的事情發生是因為刺史教導的不夠明確,是我的過錯,並非是泉璨之錯誤。」
於是就在廳堂前,肉袒謝罪,來懲罰自己,放過了泉璨,不去追問他的罪責。
於是他管轄的地區整飭有法度,沒有人違法亂紀。
魏文帝親下詔書慰問他。
荊州蠻夷之地,那裡舊有的風俗,晚輩不尊敬長輩。
長孫儉反覆地規勸開導,民風民俗大為改觀。
百姓都致力於農桑,閒暇時還兼一習一 武功,所以邊境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
當地的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請求為長孫儉建造清德樓,立碑刻頌功德,朝廷商議之後,答應了這個請求。
在荊州任職七年。
曾經與眾王公大臣在太祖面前侍坐談話。
等到告退的時候,太祖對身邊的人說:「(長孫儉)這個人舉止情趣嫻靜文雅,我每次和他說話,都嚴正恭敬,擔心有所失誤。」
後來有一天,太祖對長孫儉說:「名字和事跡理應相稱,尚書你的志向既然是安於清貧、寒素,那麼可以改名叫做儉,來彰顯你高雅的節操。」
等到梁元帝在一江一 陵繼承帝位,對外表現敦厚,於鄰國和睦,對內心懷不軌的圖謀。
長孫儉暗地裡密報太祖,陳述攻取的謀略。
於是朝廷徵召長孫儉入朝,皇帝詳細地詢問他的計劃和打算,應答從容,太祖皇帝聽後,對他的看法非常認同,於是對長孫儉說:「正向你所說的,我奪取一江一 漢太晚了。」
於是命長孫儉返回荊州,秘密準備。
不久命令柱國、燕公於謹總領軍隊討伐一江一 陵。
平定之後,因為長孫儉是最早的出謀劃策者,於是賞賜他一奴一婢三百人。
長孫儉曾經進京稟奏相關事宜,當時正值天降大雪,於是立於雪地中等待回復,從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終沒有委靡不振的神情。
他對於公家的事情勤奮認真,都類似這樣的情形。
天和三年,因為疾病回到了京城。
擔任夏州總管,死後遺文上表世宗皇帝,請求葬於太祖皇帝的陵墓之側,並且將所賜的府宅歸還朝廷。
皇帝下詔都依從了他的請求。
追封他為鄶公。
荊州百姓儀同趙超等七百人,被長孫儉的恩情、德行所感動,進京請求為長孫儉建廟立碑。
朝廷下詔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建德四年,朝廷下詔說:「昔日孫叔敖和蕭何都是忠心不二的賢臣,不為地位錢財所動,拿古代的人和長孫儉相比,他一點都不輸於先哲。
而相關部門不識大體,很快拿長孫儉的府第給了別人。
現在將它賜還給他的妻子兒女。」
子孫後代人丁興。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