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薛瑄《游龍門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
東西皆巒危峰,橫出天漢。
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
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
由東南麓穴巖構木,浮虛架水為棧道,盤曲而上。
瀕河有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
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
進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
庭多青松奇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一交一 蔭,皮干蒼勁偃蹇2,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
步石磴,登絕頂。
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甃甓3為之。
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
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雲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西側連山宛宛而去。
東視大山,巍然與天福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彷彿見之。
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磴,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
樓心穴板,上置井床 轆轤,懸繘4汲河。
憑欄檻,涼風飄灑,若列禦寇馭氣在空中立也。
復自水樓北道,出宮後百餘步,至右谷,下視窈然。
東距山,西臨河,谷南北涯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洊步以渡。
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
北山陡起,下與河際,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
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
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 ,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
氣一陰一陰一,雖甚暑,不知煩燠5;但淒神寒肌,不可久處,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
東南山腹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
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並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
同游者,楊景瑞也。
【注】1薛瑄(1389~1464)河津(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字德一溫一 ,號敬軒,明學者、文學家。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中進士,歷仕幾朝,官至禮部右侍郎。
宣宗時授御史。
因性剛直,不阿諛權貴,忤逆宦官王振,下獄論死罪,不久獲釋。
英宗時拜禮部右待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與機要政務,能詩善文,風格淡雅。
卒謚「文清」。
學宗程朱,屬河東學派,有《薛文清集》、《讀書錄》等著作。
2偃蹇(yǎnjiǎn):傲然挺立的樣子。
3甃甓(zhoupi):用磚砌成。
4繘(ju):井繩。
5煩燠(yu):煩悶燥一熱 。
【譯文】
出河津縣縣城西門,向西北走過三十里地,就到達龍門山山腳下。
東邊和西邊都是層層的山岡和高高的山峰,橫排著直插向雲霄。
黃河從西北方的山峽裡衝來,到了這兒,山脈中斷了,河水流過來。
兩岸的陡巖面對面地豎立著,偉大的夏禹疏導開鑿的功勞,在這兒顯得最突出。
從東南山根起在岩石上鑿出洞眼、架起木樁,在河水上面凌空搭成一條棧道,盤旋著往山上去。
靠河邊有塊開闊平坦的地面,夠得上兩三畝方圓,石頭多,泥土少。
居中有座禹王廟,叫做明德宮,規模十分壯麗。
到大殿前參拜,默念到夏禹的豐功偉績,肅然起敬了好半天。
院子裡有好多青松和叫不出名字的樹木,樹根排開岩石泥土,突起延伸,互相連結著,稀疏的枝條和稠密的葉子接搭著遮住一陽一光,樹皮樹幹蒼老挺直、一股高傲勁兒,形象很堅定的樣子,好像一些勇士各據一方,爭持著不肯讓步。
廟門外西南面有一座石頭山峰,孤零零地從河心裡高高插起。
踏著石頭台階,登上了頂峰。
頂峰上有座臨思閣,因為山高風大,沒法使用木料,全部用磚頭砌成。
從閣門口向下看,黃河激流翻滾,向三面衝擊振蕩,叫人疑心石頭頂峰也像在晃動。
掉頭向北看那巨大的峽谷,朱紅的岩石,蒼翠的石壁,吐出雲朵,飄過煙霧,散開就滿明朗,合攏馬上一陰一暗下來,一會兒工夫千變萬化。
西面是山連著山曲曲折折延伸過去。
向東望那座最大的山,黑壓壓的和天一樣高。
向南見到浩蕩的河流、洶湧的波浪,石頭島嶼和沙灘地,高高的平原和斷缺的河岸,煙霧籠罩的村莊和樹林,那風裡的滿帆和浪裡的大船,隱隱約約地出現了又不見了。
華山、潼關以及陝西、河南的許多山,好像都在眼前。
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
順著山路,從頂峰東面下山。
有一處鑿開石崖,用木頭一交一 叉架搭,懸空造起一座水樓。
水樓中心在地板上開了個洞,洞上安著井架和絞車,掛下一根繩索向河裡打水。
倚靠在那欄杆邊,清涼的風飄灑過來,就像傳說裡列禦寇駕著天風在半空中站著。
又從水樓北邊沿著山路往禹王廟後面走過一百多步,就到了右面山溝邊,向下面望,深得望不見底。
東邊背靠大山,西邊面對黃河,山溝從南到北離開丈把遠,上面橫搭著一根老樹樁,算是橋樑,腳尖挨腳跟地走過橋去。
山溝北面二百步光景,有座小廟,匾上寫著「后土祠」。
北山山峰筆陡地高起來,山根一直連到河邊。
這就走盡了后土祠東邊的山路。
有座山洞,空蕩蕩像一間大廳。
倒掛著的石鐘乳長長短短,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鳥翅膀,有的像獸嘴,有的像肝臟肺臟,有的像贅瘤,有的像古鼎拖著三隻腳,有的像一整套的編鐘,又像玉坯子還沒有車開,又像礦石還沒有下熔爐,它的形狀真沒法說齊全。
高處的泉水滴在石頭上,咚咚地發出響聲。
洞下面石塊橫七豎八地散佈著,臥倒的,歪斜的,豎起的;像床 鋪的,像茶几的,像屏風的,可以坐,可以扶,可以靠。
洞裡氣候涼一陰一陰一的,即使是大伏天,也不覺得悶熱,只叫人心神感到淒清、肌肉裡透著寒意,不能夠多耽擱。
重又打老樹樁橋上走過明德宮左邊,踏著石頭台階上去。
東南山腰上面有座道院,地勢跟臨思閣高低差不多,也可以從那兒遠望到黃河和龍門山一帶的好風景。
這就從石頭台階下來走向棧道,到黃河邊上看了往來的渡船,才沿著東山回去。
時間是宣德元年五月二十五。
同游的人有楊景端。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