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翻譯: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翻譯

史記

項羽本紀

【原文】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梁嘗有櫟一陽一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一陽一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一陰一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一江一 ,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

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一江一 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

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

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

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諾。」

梁召籍入。

須臾,梁瞬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

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使人收下縣,得一精一兵八千人。

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

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

眾乃皆伏。

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

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一江一 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

曰:「一江一 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一江一 而西。

聞陳嬰已下東一陽一,使使欲與連和俱西。

陳嬰者,故東一陽一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

東一陽一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

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少年欲立陳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嬰乃不敢為王。

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

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

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

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

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

乃進兵擊秦嘉。

秦嘉軍敗走,追之至一胡一 陵。

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

景駒走死梁地。

項梁已並秦嘉軍,軍一胡一 陵,將引軍而西。

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

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一胡一 陵。

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

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還報項梁。

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一江一 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台。

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

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

假相田角亡走趙。

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

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

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

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

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

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

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

齊遂不肯發兵助楚。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一陽一,屠之。

西破秦軍濮一陽一東,秦兵收入濮一陽一。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此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項梁弗聽。

乃使宋義使於齊。

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

曰:「然。」

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

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

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陵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

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行至安一陽一,留四十六日不進。

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趙。

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

天寒大雨,士卒凍饑。

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一陰一令羽誅之。」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亂。」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

使桓楚報命於懷王。

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

當一陽一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乃遺當一陽一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

戰少利,陳餘復請兵。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

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至鹹一陽一,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

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

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

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

願將軍孰計之。」

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一陽一周。

何者?攻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

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

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

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5質,妻子為戮乎?」

章邯狐疑,一陰一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

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

軍吏皆曰「善。」

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

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

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

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

到新安。

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

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一奴一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

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

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

又聞沛公已破鹹一陽一,項羽大怒,使當一陽一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校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一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良曰:「長於臣。」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張良出,要項伯。

項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沛公曰:「諾。」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

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一交一 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則與斗卮酒。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不恐勝,天下皆叛之。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鹹一陽一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鹹一陽一,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會其怒,不敢獻。

公為我獻之。」

張良曰:「謹諾。」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從酈山下,道芷一陽一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項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一陽一,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

乃尊懷王為義帝。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

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一陰一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

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鹹一陽一以西,都廢丘。

長史欣者,故為櫟一陽一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

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鹹一陽一以東至河,都櫟一陽一;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一奴一。

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一陽一。

瑕丘申一陽一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一陽一為河南王,都洛一陽一。

韓王成因故都,都一陽一翟。

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

徙趙王歇為代王。

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當一陽一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一江一 王,都六。

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一江一 王,都一江一 陵。

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淄。

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一陽一。

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

番君將梅涓功多,故封十萬戶侯。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

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一陰一令衡山、臨一江一 王擊殺之一江一 中。

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譴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

田都走楚。

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

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

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

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陳餘一陰一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

今盡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

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願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捍蔽。」

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

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

張耳走歸漢。

陳餘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

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是時,漢還定三秦,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

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

令蕭公角等擊彭越。

彭越敗蕭公角等。

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

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

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徵兵九一江一 王布。

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千人行。

項王由怨也。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一陽一,田榮亦將兵會戰。

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

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

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齊人相聚而叛之。

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一陽一。

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一精一兵三萬人南從魯出一胡一 陵。

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王乃西蕭,晨擊漢軍項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楚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

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

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欲過沛,收家室而西。

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求太公、呂後不相遇。

審食其從太公,呂後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

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是時呂後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

至滎一陽一,諸敗軍皆會。

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一陽一,復大振。

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一陽一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一陽一而西。

項王之求彭城,追漢王至滎一陽一,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

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漢軍滎一陽一,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

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一陽一以西為漢。

項王欲聽之。

歷一陽一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一陽一。

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

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

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

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

使者歸報項王。

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范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願賜骸骨歸卒伍。」

項王許之。

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

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一陽一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紀信乘黃屋車,傅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

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

信曰:「漢王已出矣。」

項王燒殺紀信。

漢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一陽一。

周苛、樅公謀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

乃共殺魏豹。

楚下滎一陽一城,生得周苛。

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漢王之出滎一陽一,南走宛、葉,得九一江一 王布,行收兵,復入保成皋。

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修武,從張耳、韓信軍。

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

楚遂拔成皋,欲西。

漢使兵距之鞏,令其不得西。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

項王乃自東擊彭越。

漢王得淮一陰一侯兵,欲渡河南。

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

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

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

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項王怒,欲殺之。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項王從之。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

漢王不聽。

項王伏一弩一射中漢王。

漢王傷,走入成皋。

項王聞淮一陰一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

淮一陰一侯與戰,騎將灌嬰擊之,大破楚軍,殺龍且。

韓信因自立為齊王。

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說淮侯。

淮一陰一侯弗聽。

是時,彭越復反,下梁地,絕楚糧。

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復從將軍。」

乃東,行擊陳留、外黃。

外黃不下。

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坑之。

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

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坑者。

東至睢一陽一,聞之皆爭下項王。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

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

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大司馬咎者,故蘄獄掾,長史欣亦故櫟一陽一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當是時,項王在睢一陽一,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

漢軍方圍鍾離昧於滎一陽一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

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

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許之。

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軍皆呼萬歲。

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

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

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

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漢王聽之。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一陽一夏南,止軍,與淮一陰一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

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

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一陽一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曰:「善。」

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一陽一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

舉九一江一 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一陰一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

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一江一 。

烏一江一 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一江一 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一江一 東子弟八千人渡一江一 而西,今無一人還,縱一江一 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五人共會其體,皆是。

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一陽一侯。

項王已死。

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一陽一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譯文: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

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

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

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

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 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 劍術,也沒有學成。

項梁對他很生氣。

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

我要學習 能敵萬人的本事。」

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yue,悅)一陽一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qi,齊)縣獄掾(yuan,願)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一陽一獄掾司馬欣,事情才得以了結。

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郡。

吳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

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青年,借此來瞭解他們的才能。

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一江一 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

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摀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的!」但項梁卻因此而感到項籍很不一般。

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等在大澤鄉起義。

當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對項梁說:「大一江一 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埃我聽說,做事情佔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

當時桓楚正逃亡在草澤之中。

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籍知道。」

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請讓我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說:「好吧!」項梁就把項籍叫進來了。

呆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籍使了個眼色,說:「可以行動了!」於是項籍拔出劍來斬下了郡守的頭。

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頭,身上掛了郡守的官櫻郡守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殺了有一百來人。

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了。

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一精一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傑,派他們分別做校尉、候、司馬。

其中有一個人沒有被任用,自己來找項梁訴說,項梁說:「前些日子某家辦喪事,我讓你去做一件事,你沒有辦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眾人聽了都很敬服。

於是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籍為副將,去巡行佔領下屬各縣。

這時候,廣陵人召平為陳王去巡行佔領廣陵,廣陵沒有歸服。

召平聽說陳王兵敗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過長一江一 假托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

召平說:「一江一 東之地已經平定,趕快帶兵西進攻秦。」

項梁就帶領八千人渡過長一江一 向西進軍。

聽說陳嬰已經佔據了東一陽一,項梁就派使者去東一陽一,想要同陳嬰合兵西進。

陳嬰,原先是東一陽一縣的令史,在縣中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讚他是忠厚老實的人。

東一陽一縣的年輕人殺了縣令,聚集起數千人,想推舉出一位首領,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來請陳嬰。

陳嬰推辭說自己沒有能力,他們就強行讓陳嬰當了首領,縣中追隨的人有兩萬。

那幫年輕人想索性立陳嬰為王,為與其他軍隊相區別,用青巾裹頭,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義軍。

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從我做了你們陳家的媳婦,還從沒聽說你們陳家祖上有顯貴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這麼大的名聲,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

依我看,不如去歸屬誰,起事成功還可以封侯,起事失敗也容易逃脫,因為那樣你就不是為世所指名注目的人了。」

陳嬰聽了母親的話,沒敢做王。

他對軍吏們說:「項氏世世代代做大將,在楚國是名門。

現在我們要起義成大事,那就非得項家的人不可。

我們依靠了名門大族,滅亡秦朝就確定無疑了。」

於是軍眾聽從了他的話,把軍隊歸屬於項梁。

項梁渡過淮河向北進軍,黥布、蒲將軍也率部隊歸屬於項梁。

這樣,項梁總共有了六七萬人,駐紮在下邳(pī,批)。

這時候,秦嘉已經立景駒做了楚王,駐紮在彭城以東,想要阻擋項梁西進。

項梁對將士們說:「陳王最先起義,仗打得不順利,不知道如今在什麼地方。

現在秦嘉背叛了陳王而立景駒為楚王,這是大逆不道。」

於是進軍攻打秦嘉。

秦嘉的軍隊戰敗而逃,項梁率兵追擊,直追到一胡一 陵。

秦嘉又回過頭來與項梁一交一 占,打了一天,秦嘉戰死,部隊投降。

景駒逃跑到梁地,死在那裡。

項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隊,駐紮在一胡一 陵,準備率軍西進攻秦。

秦將章邯率軍到達栗縣,項梁派別將朱雞石、余樊君去迎戰章邯。

結果余樊君戰死,朱雞石戰敗,逃回一胡一 陵。

項梁於是率領部隊進入薛縣,殺了朱雞石。

在此之前,項梁曾派項羽另外去攻打襄城,襄城堅守,不肯投降。

項籍攻下襄城之後,把那裡的軍民全部活埋了,然後回來向項梁報告。

項梁聽說陳王確實已死,就召集各路別將來薛縣聚會,共議大事。

這時,沛公也在沛縣起兵,應召前往薛縣參加了聚會。

居鄛(chao,巢)人范增,七十歲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計,他前來遊說項梁說:「陳勝失敗,本來就應該。

秦滅六國,楚國是最無罪的。

自從楚懷王被騙入秦沒有返回,楚國人至今還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說『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有,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如今陳勝起義,不立楚國的後代卻自立為王,勢運一定不會長久。

現在您在一江一 東起事,楚國有那麼多將士如眾蜂飛起,爭著歸附您,就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一定能重新立楚國後代為王。」

項梁認為范增的話有道理,就到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嫡孫熊心,這時熊心正在給人家牧羊,項梁找到他以後,就襲用他祖父的謚號立他為楚懷王,這是為了順應楚國民眾的願望。

陳嬰做楚國的上柱國,封給他五個縣,輔佐懷王建都盱台(xūyi,虛宜)。

項梁自己號稱武信君。

過了幾個月,項梁率兵去攻打亢父(gāngfǔ,剛甫),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jū,居)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在東阿大敗秦軍。

田榮立即率兵返回齊國,趕走了齊王假。

假逃亡到楚國。

假的相田角逃亡到趙國。

田角的弟弟田間本來是齊國大將,留住在趙國不敢回齊國來。

田榮立田儋(dān,擔)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項梁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以後,就去追擊秦的敗軍。

他多次派使者催促齊國發兵,想與齊軍合兵西進。

田榮說:「楚國殺掉田假,趙國殺掉田角、田間,我才出兵。」

項梁說:「田假是我們盟國的王,走投無路來追隨我,我不忍心殺他。」

趙國也不肯殺田角、田間來跟齊國做一交一 易。

齊國始終不肯發兵幫助楚軍。

項梁派沛公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一陽一,屠戮了這個縣。

又向西進,在濮一陽一以東打敗了秦軍,秦收拾敗兵退入濮一陽一城。

沛公、項羽就去打定陶。

定陶沒有打下,又離開定陶西進,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打敗秦軍,殺了李由。

然後回過頭來攻打外黃,沒有攻下。

項梁自東阿出發西進,等來到定陶時,已兩次打敗秦軍,項羽等又殺了李由,因此更加輕視秦軍,漸漸顯露出驕傲的神態。

宋義於是規諫項梁說:「打了勝仗,將領就驕傲,士卒就怠惰,這樣的軍隊一定要吃敗仗。

如今士卒有點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擔心啊!」項梁不聽,卻派宋義出使齊國。

宋義在路上遇見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道:「你是要去見武信君吧?」

回答說:「是的。」

宋義說:「依我看,武信君的軍隊必定要失敗。

您要是慢點兒走就可以免於身死,如果走快了就會趕上災難。」

秦朝果然發動了全部兵力來增援章邯,攻擊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沛公、項羽離開外黃去攻打陳留,陳留堅守,攻不下來。

沛公和項羽一塊兒商量說:「現在項梁的軍隊被打敗了,士卒都很恐懼。」

就和呂臣的軍隊一起向東撤退。

呂臣的軍隊駐紮在彭城東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彭城西邊,沛公的軍隊駐紮在碭(dang,蕩)縣。

章邯打敗項梁軍隊以後,認為楚地的軍隊不值得憂慮了,於是渡過黃河北進攻趙,大敗趙軍。

這時候,趙歇為王,陳余為大將。

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

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

陳余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楚軍在定陶戰敗以後,懷王心裡害怕,從盱台前往彭城,合併項羽、呂臣的軍隊親自統率。

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為令尹。

任命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率碭郡的軍隊。

先前,宋義在路上遇見的那位齊國使者高陵君顯正在楚軍中,他求見楚王說:「宋義曾猜定武信君的軍隊必定失敗,沒過幾天,就果然戰敗了。

在軍隊沒有打仗的時候,就能事先看出失敗的徵兆,這可以稱得上是懂得用兵了。」

楚懷王召見宋義,跟他商計軍中大事,非常欣賞他,因而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任次將,范增任末將,去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

部隊進發抵達安一陽一,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

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包圍在鉅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裡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

宋義說:「我認為並非如此。

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卻損傷不了小小的蟣虱。

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我們就可以利用他們的疲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

所以,現在不如先讓秦、趙兩方相鬥。

若論披堅甲執銳兵,勇戰前線,我宋義比不上您;若論坐於軍帳,運籌決策,您比不上我宋義。」

於是通令全軍:「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

又派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親自送到無鹽,置備酒筵,大會賓客。

當時天氣寒冷,下著大雨,士卒一個個又冷又餓。

項羽對將士說:「我們大家是想齊心合力攻打秦軍,他卻久久停留不向前進。

如今正趕上荒年,百姓貧困,將士們吃的是芋艿摻豆子,軍中沒有存糧,他竟然置備酒筵,大會賓客,不率領部隊渡河去從趙國取得糧食,跟趙合力攻秦,卻說『利用秦軍的疲憊』。

憑著秦國那樣強大去攻打剛剛建起的趙國,那形勢必定是秦國攻佔趙國。

趙國被攻佔,秦國就更加強大,到那時,還談得上什麼利用秦國的疲憊?再說,我們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懷王坐不安席,集中了境內全部兵卒糧餉一交一 給上將軍一個人,國家的安危,就在此一舉了。

可是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卻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謀取私利,這次不是國家真正的賢良之臣。」

項羽早晨去參見上將軍宋義,就在軍帳中,斬下了他的頭,出來向軍中發令說:「宋義和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處死他。」

這時候,將領們都畏服項羽,沒有誰敢抗拒,都說:「首先把楚國扶立起來的,是項將軍家。

如今又是將軍誅滅了叛亂之臣。」

於是大家一起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

項羽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到齊國境內,把他殺了。

項羽又派桓楚去向懷王報告。

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了上將軍,當一陽一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

他首先派遣當一陽一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

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援。

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燬,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

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一交一 戰多次,阻斷了秦軍所築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

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

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慄膽寒。

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

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章邯的軍隊駐紮在棘原,項羽的軍隊駐紮在漳河南,兩軍對陣,相持未戰。

由於秦軍屢屢退卻,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

章邯害怕了,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請示公事。

司馬欣到了鹹一陽一,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呆了三天,趙高竟不接見,心有不信任之意。

長史司馬欣非常害怕,趕快奔回棘原軍中,都沒敢順原路走,趙高果然派人追趕,沒有追上。

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在朝廷中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

如今仗能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

希望您認真考慮這情況!」這時,陳餘也給章邯寫了封信,說:「白起身為秦國大將,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屠滅了馬服君趙括的軍隊,打下的城池,奪取的土地,數也數不清,最後還是慘遭賜死。

蒙恬也是秦國大將,北面趕跑了匈一奴一,在榆中開闢了幾千里的土地,最終也被殺害於一陽一周。

這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戰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個人都予以封賞,所以就從法律上找藉口殺了他們。

如今將軍您做秦將已三年了,士卒傷亡損失以十萬計,而各地諸侯一時並起,越來越多。

那趙高一向阿庚奉承,時日已久,如今形勢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殺他,所以想從法律上找藉口,殺了將軍來推卸罪責,讓別人來代替將軍以免去他自己的災禍。

將軍您在外時間長久,朝廷裡跟您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

而且,上天要滅秦,不論是智者,還是愚者,誰都明瞭。

現在將軍您在內不能直言進諫,在外已成亡國之將,孤自一人支撐著卻想維持長久,難道不可悲嗎?將軍您不如率兵掉轉回頭,與諸侯聯合,訂立和約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為王,南面稱孤,這跟身受刑誅,妻兒被殺相比,哪個上算呢?」

章邯猶疑不決,秘密派軍候始成,到項羽那裡去,想要訂立和約。

和約沒有成功,項羽命令蒲將軍日夜不停地率兵渡過三戶津,在漳河之南駐紮下來,與秦軍一交一 戰,再次擊敗秦軍。

項羽率領全部軍兵在污(yu,於)水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

章邯又派人來求見項羽,想訂和約。

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

軍官們都說:「好。」

項羽就和章邯約好日期在洹(huan,桓)水南岸的殷墟上會晤。

訂完了盟約,章邯見了項羽,禁不住流下眼淚,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項羽的軍中。

任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率秦軍擔當先頭部隊。

部隊到了新安。

諸侯軍的官兵以前曾經被征徭役,駐守邊塞,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很多人對待他們不像樣子,等到秦軍投降之後,諸侯軍的官兵很多人就藉著勝利的威勢,像對待一奴一隸一樣地使喚他們,隨意侮辱。

秦軍官兵很多人私下議論:「章將軍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軍,如果能入關滅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諸侯軍俘虜我們退回關東,秦朝廷必定會把我們父母妻兒全部殺掉。」

諸侯軍將領們暗地訪知秦軍官兵的這些議論,就報告了項羽。

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商議道:「秦軍官兵人數仍很多,他們內心裡還不服,如果到了關中不聽指揮,事情就危險了,不如把他們殺掉,只帶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yi,益)進入秦地。」

於是楚軍趁夜把秦軍二十餘萬人擊殺坑埋在新安城南。

項羽帶兵西行,要去奪取平定秦地。

到了函谷關,關內有士兵把守,沒能進去。

又聽說沛公已經攻下了鹹一陽一,項羽非常生氣,就派當一陽一君等攻打函谷關。

這樣項羽才進了關,一直到戲水之西。

當時,沛公的軍隊駐紮在霸上,沒能跟項羽相見。

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為相,珍奇寶物都佔為己有了。」

項羽大為憤怒,說:「明天準備酒食,好好犒勞士卒,給我把沛公的部隊打垮!」這時候,項羽有兵卒四十萬,駐紮在新豐鴻門;沛公有兵卒十萬,駐紮在霸上。

范增勸項羽說:「沛公住在山東的時候,貪圖財貨,一寵一 愛美一女 。

現在進了關,財物什麼都不取,美一女 也沒親近一個,看這勢頭他的志氣可不小埃我讓人覘望他那邊的雲氣,都呈現為龍一虎之狀,五色斑斕,這是天子的瑞氣呀。

希望您趕快進攻,不要錯失良機!」

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張良要好。

張良這時正跟隨沛公,項伯連夜驅馬跑到沛公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想叫張良跟他一起離開。

項伯說:「不要跟沛公一塊兒送死埃」張良說:「我是為韓王來護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況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義了,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於是進入軍帳,把項伯的話全部告訴了沛公。

沛公大為吃驚,說:「該怎麼辦呢?」

張良說:「是誰給您出的派兵守關這個主意?」

沛公說:「是一個淺陋小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您就可以佔據整個秦地稱王了。

』所以我聽了他的話。」

張良說:「估計您的兵力敵得過項王嗎?」

沛公沉默不語,過了一會說:「當然敵不過,那怎麼辦呢?」

張良說:「請讓我前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是不敢背叛項王的。」

沛公說:「您怎麼跟項伯有一交一 情呢?」

張良說:「還是在秦朝的時候,我們就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使他免了死罪。

如今情況危急,幸好他來告訴我。」

沛公說:「你們兩人誰的年齡大?」

張良說:「他比我大。」

沛公說:「您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

張良出去請項伯。

項伯進來與沛公相見。

沛公捧著酒杯,向項伯獻酒祝壽,又定下了兒女婚姻。

沛公說:「我進駐函谷關以後,連秋毫那樣細小的東西都沒敢動,登記了官民的戶口,查封了各類倉庫,只等著項將軍到來。

我所以派將守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竄入和意外的變故。

我們日夜盼著項將軍到來,哪裡敢謀反啊!希望您詳細轉告項將軍,我是絕不敢忘恩負義的。」

項伯答應了,對沛公說:「明天可千萬要早點來向項王道歉。」

沛公說:「好吧。」

於是項伯又乘夜離開,回到軍營中,把沛公的話一一報告了項王。

接著又說:「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進關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這是不符合道義的,不如就此好好對待他。」

項王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帶著一百多名侍從人馬來見項王,到達鴻門,向項王培罪說:「我跟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

卻沒想到我能先入關攻破秦朝,能夠在這裡又見到您。

現在是有小人說了什麼壞話,才使得將軍和我之間產生了嫌隙。」

項王說:「是您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項王當日就讓沛公留下一起喝酒。

項王、項伯面朝東坐,亞父面朝南坐。

亞父也就是范增。

沛公面朝北坐,張良面朝西陪侍著。

范增好幾次給項王遞眼色,又好幾次舉起身上佩戴的玉塊向他示意,項王只是沉默著,沒有反應。

范增起身出去,叫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為人心腸太軟,你進去上前獻酒祝壽,然後請求舞劍,趁機刺擊沛公,把他殺死在坐席上。

不然的話,你們這班人都將成為人家的俘虜啦。」

項莊進來,上前獻酒祝壽。

祝酒完畢,對項王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中沒有什麼可以娛樂的,就讓我來舞劍吧。」

項王說:「那好。」

項莊就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掩護沛公,項莊沒有辦法刺擊沛公。

見此情景,張良走到軍門,找來樊噲。

樊噲問道:「今天的事情怎麼樣?」

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正在舞劍,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噲說:「這麼說太危險啦!讓我進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樊噲帶著寶劍拿著盾牌就往軍門裡闖。

一交一 叉持戟的衛士想擋住不讓他進去,樊噲側過盾牌往前一撞,衛士們仆倒在地,樊噲於是闖進軍門,挑開帷帳面朝西站定,睜圓眼睛怒視項王,頭髮根根豎起,兩邊眼角都要睜裂了。

項王伸手握住寶劍,挺直身子,問:「這位客人是幹什麼的?」

張良說:「是沛公的護衛樊噲。」

項王說:「真是位壯士!賜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給他遞上來一大杯酒。

樊噲拜謝,起身站著喝了。

項王說:「賜他一隻豬肘!」手下的人遞過來一隻整豬肘。

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肘放在上面,拔出劍來邊切邊吃。

項王說:「好一位壯士!還能再喝嗎?」

樊噲說:「我連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麼可推辭的!那秦王有虎狼一樣凶狠之心,殺人無數,好像唯恐殺不完;給人加刑,好像唯恐用不盡,天下人都叛離了他。

懷王曾經和諸將約定說『先擊敗秦軍進入鹹一陽一,讓他在關中為王。

』如今沛公先擊敗秦軍進入鹹一陽一,連毫毛那麼細小的財物都沒敢動,封閉秦王宮室,把軍隊撤回到霸上,等待大王您的到來。

特地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為的是防備其他盜賊竄入和意外的變故。

沛公如此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您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害有功之人。

這只能是走秦朝滅亡的老路,我私下認為大王您不會採取這種做法!」一番話說得項王無話回答,只是說:「坐!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來。

坐了一會兒,沛公起身上廁所,順便把樊噲叫了出來。

沛公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來叫沛公。

沛公對樊噲說:「現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麼辦?」

樊噲說:「幹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躲避小的責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是肉,還告辭幹什麼!」於是一行人離開那裡,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張良問:「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麼禮物?」

沛公說:「我拿來白璧一雙,準備獻給項王;玉斗一對,準備獻給亞父。

正趕上他們發怒,沒敢獻上。

您替我獻上吧。」

張良說:「遵命。」

這個時候,項王部隊駐紮在鴻門一帶,沛公的部隊駐紮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沛公扔下車馬、侍從,脫身而走,他獨自一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手持劍盾,跟在後面徒步奔跑,從驪山而下,順著芷一陽一抄小路而行。

沛公臨行前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超不過二十里。

估計我們到了軍營,您就進去。」

沛公等一行離開鴻門,抄小路回到軍營,張良進去致歉,說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點,不能跟大王告辭了。

謹讓臣下張良捧上白璧一雙,恭敬地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對,恭敬地獻給大將軍足下。」

項王問道:「沛公在什麼地方?」

張良答道:「聽說大王有意責怪他,他就脫身一個人走了,現在已經回到軍營。」

項王接過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鬥,扔在地上,拔出劍來撞碎了,說:「唉!項莊這班小子沒法跟他們共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

我們這班人就要成為俘虜了!」沛公回到軍中,立即殺了曹無傷。

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鹹一陽一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

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

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那個勸項王的人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

項王聽見這話,把那個人扔進鍋裡煮死了。

項王派人向懷王稟報破關入秦的情況。

懷王說:「就按以前約定的那樣辦。」

於是項王給懷王一個徒具虛名的尊貴稱號叫義帝。

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並對他們說:「天下發動起義之初,暫時立諸侯的後代為王,為的是討伐秦朝。

然而身披堅甲,手持利兵,帶頭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滅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將相和我項籍的力量埃義帝雖說沒有什麼戰功,但分給他土地讓他做王,本來也是應該的。」

諸將都說:「好。」

於是就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項王、范增擔心沛公據有天下,然而鴻門之會已經和解了,又不樂意違背當初的約定,怕諸侯背叛,於是暗中謀劃道:「巴、蜀兩郡道路險阻,秦朝流放的人都居住在蜀地。」

又說:「巴、蜀也算關中的地盤。」

因此就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

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

項王立章邯為雍王,統治鹹一陽一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

長史司馬欣,以前是櫟一陽一獄掾,曾經對項梁有恩;都尉董翳,當初曾勸章邯投降楚軍。

因此,立司馬欣為塞王,統治鹹一陽一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一陽一;立董翳為翟(di,狄)王,統治上郡,建都高一奴一。

改立魏王豹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一陽一。

瑕丘申一陽一,本是張耳一寵一 幸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所以立申一陽一為河南王,建都洛一陽一。

韓王成仍居舊都,建都一陽一翟。

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屢有戰功,因此立司馬卬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

改立趙王歇為代王。

趙相張耳一向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

當一陽一君黥布做楚將,戰功在楚軍中一直屬第一,因此立黥布為九一江一 王,建都六縣。

鄱(po,婆)君吳芮(rui,銳)率領百越將士協助諸侯,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zhū,朱)縣。

義帝的柱國共(gōng,恭)敖率兵攻打南郡,戰功多,因此立共敖為臨一江一 王,建都一江一 陵。

改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因此立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

改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隨楚軍一起救趙,接著又隨軍入關,因此立田都為齊王,建都臨菑(zī,滋)。

當初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之孫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的時候,曾攻下濟水之北的幾座城池,率領他的軍隊投降了項羽,因此立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一陽一。

田榮多次有背於項梁,又不肯率兵跟隨楚軍攻打秦軍,因此不封。

成安君陳余因與張耳抵牾拋棄將印而離去,也不跟隨楚軍入關,但他一向以賢能聞名,又對趙國有功,知道他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

番(po,婆)君吳芮的部將梅鋗(xuān,宣)戰功多,因此封他為十萬戶侯。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九個郡,建都彭城。

漢元年(前206)四月,諸侯受封已畢,在大將軍的旗幟下罷兵,分別前往各自的封國。

項王出了函谷關,來到自己的封國,派人去讓義帝遷都,說:「古時候帝王擁有的土地是縱橫各千里,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河流的上游。」

讓使者把義帝遷徙到長沙郴(chēn,琛)縣去。

使者催促義帝起程,左右群臣漸漸叛離了他,項王於是秘密派衡山王、臨一江一 王把義帝截殺於大一江一 之中。

韓王成沒有軍功,項王不讓他到封國去,帶他一起到了彭城,廢為侯,不久又殺了他。

臧荼到了封國,就驅逐韓廣去遼東,韓廣不聽從,臧荼在無終殺了他,把他的土地並為己有。

田榮聽說項羽改封齊王市到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非常憤怒,不肯把齊王遷往膠東,就佔據了齊地,起而反楚,迎頭攻擊田都。

田都逃往楚國。

齊王市害怕項王,偷偷向膠東逃去,奔赴封國。

田榮發怒,就追趕他,把他殺死在即墨。

田榮於是自立為齊王,又向西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