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游晉祠記》譯文
《游晉祠記》參考譯文
晉祠,是用來紀念唐叔虞的祠堂,位於距太原縣西南八里的地方。
唐叔虞被稱為汾東王、興安王,這些都是歷代君王為他追封的爵號。
祠堂朝南,它的西面高山遮擋;山下有一座聖母廟,聖母廟朝東。
水從殿堂下的泉眼流出,流經祠堂前面。
西南還有一個難老泉,和它合流之後分別流入那些用以防旱排澇的田間水道中,灌溉著千頃良田,《山海經》所說的「懸甕山,是晉水的發源地」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水往下流去,在汾河相會,難老泉流域的地勢低於晉祠數丈。
《詩經》中說「那汾河流域地勢低窪」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聖母廟不知道創建於哪個年代,當地人遇上大旱之年,向聖母求雨總是很靈驗,所以聖母廟特別高大美盛。
而唐叔虞祠卻好像處於附屬的地位。
隋朝將領王威、高君雅曾經想趁高祖李淵去晉祠求雨以圖謀殺害高祖李淵,這件事就發生在這裡。
廟南有一座台駘祠,子產所說的汾水神就是指他。
祠的東面有唐太宗在晉祠的刻石銘記。
往東走五十步,有宋太宗趙光義的石碑。
有幾棵古木環繞祠堂,都是千年古木,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水側有亭子,水上的橋樑壯觀如飛,左右雜樹蔭天蔽日,很難看見一陽一光」。
從智伯挖開晉水來灌晉一陽一城,宋太祖、宋太宗也採用晉水灌城的方法平定北漢以來,大概汾水的水勢和太原齊平,但晉水高於汾水,決開汾水不足以攻取晉一陽一城,只有合攏二水,水才足以灌城。
康熙五年二月,我游天龍山,經過晉祠,在那裡休息。
自在地走在石橋上面,聞著清香的青草,看到那清澈的泉水,以及深密而低矮的灌木叢,一群群游弋的鯈魚,鳴叫不已的鳥兒,好像又看見了故鄉的優美風景,這是因為我客居他鄉的時間太久了。
從雲中經過太原超過七百里的地方,風沙很大,連眼都睜不開;混濁的桑乾河和滹沱河猶如亂流的熱水,沒有用於過河的橋和船。
騎馬行走在泥沼之中,左右無法相顧。
雁門山山勢勾轉、水勢注流,山路崎嶇、地勢險要。
以前所說的山水美景,只是足以增添人們的憂愁不快、悲憤無聊的心情罷了。
來了晉祠之後,才讓人為晉祠山水的樂趣感到快樂。
從唐叔虞到現在已過了三千年,而台駘,是金天氏的後代,經歷的年代更久遠。
那些山川清新美好的環境,不僅是遊人游過後感到快樂,即使是神靈,也喜愛依傍這裡建造他們的山洞住地而不願離開,難道事理本來不都是這樣嗎!寫下這篇遊記,不僅記載來這裡遊覽的年月,還要把這裡的情況告訴後來的遊覽者。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