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麻葉洞天》原文和譯文
麻葉洞天
(十七日)去上清三里,得麻葉洞。
洞在麻葉灣,西為大嶺,南為洪碧,東為雲一陽一、棗核之支,北則棗核西垂。
大嶺東轉,束澗下流,夾峙如門,而當門一峰,聳石屼突,為將軍嶺;澗搗其西,而棗核之支,西至此荊澗西有石崖南向,環如展翅,東瞰澗中,而大領之支,亦東至此荊回崖之下,亦開一隙,淺不能入。
崖前有小溪,自西而東,經崖前入於大澗。
循小溪至崖之西脅亂石間,水窮於下,竅啟於上,即麻葉洞也。
洞口南向,大僅如斗,在石隙中轉折數級而下。
初覓炬倩導,亦俱以炬應,而無敢導者。
曰:「此中有神龍。」
或曰:「此中有一精一怪。
非有法術者,不能懾服。」
最後以重資覓一人,將脫一衣 入,問余乃儒者,非羽士,復驚而出曰:「予以為大師,故欲隨入,若讀書人,余豈能以身殉耶?」
余乃過前村,寄行李於其家,與顧僕各持束炬入。
時村民之隨至洞口數十人,樵者腰鐮,耕者荷鋤,婦之炊者停爨,織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負載者,接踵而至,皆莫能從。
余兩人乃以足先入,歷級轉竇,遞炬而下,數轉至洞底。
洞稍寬,可以側身矯首,乃始以炬前向。
其東西裂隙,俱無入處,直北有穴,低僅一尺,闊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
乃先以炬入,後蛇伏以進,背磨腰貼,以身後聳,乃度此內洞之一關。
其內裂隙既高,東西亦
橫亙,然亦無入處。
又度第二關,其隘與低與前一轍,進法亦如之。
既入,內層亦橫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東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縱裂而起,上穹下狹,高不見頂。
至此石幻異形,膚理頓換,片竅俱靈。
其西北之峽,漸入漸束,內夾一縫,不能容炬。
轉從東南之峽,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鋪,如澗底潔溜,第乾燥無水,不特免揭厲,且免沾污也。
峽之東南盡處,亂石轟駕,若樓台層疊,由其隙皆可攀躋而上。
其上石竇一縷,直透洞頂,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鉤月,可望而不可摘也。
層石之下,澗底南通,覆石低壓。
高僅尺許;此必前通洞外,澗所從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湧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由層石下,北循澗底入,其隘甚低,與外二關相似。
稍從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轉而東,若度鞍歷嶠。
兩壁石質石色,光瑩欲滴,垂柱倒蓮,紋若鏤雕,形欲飛舞。
東下一級,復值澗底,已轉入隘關之內矣。
於是辟成一衖,闊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澗底坦若周行。
北馳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楞邊勻整。
其上則蓮花下垂,連絡成幃,結成寶
蓋,四周垂幔,大與榻並;中圓透盤空,上穹為頂,其後西壁,玉柱圓豎,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瑩白,紋皆刻鏤,此衖中第一奇也。
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兩層,澗底由東北去,上洞由西北登。
時余所繼火炬已去其七,恐歸途莫辨,乃由前道數轉而穿二隘關,抵透光處,炬恰盡矣。
穿竅而出,恍若脫胎易世。
洞外守視者,又增數十人,見余輩皆頂額稱異,以為大法術人,且云:「前久候以為必墮異吻,故余輩欲入不敢,欲去不能。
茲安然無恙,非神靈懾服,安能得此!」余各謝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勝耳,煩諸君久佇,何以致之!」然其洞但入處多隘,其中潔淨乾燥,余所見洞,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爾!
麻葉洞天譯文
(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離開上清洞三里,有一個麻葉洞。
洞在麻葉灣,西面是大嶺,南面是洪碧山,東面是雲一陽一山和棗核嶺的支脈,北面則是棗核嶺的西麓。
大嶺向東延伸,兩面高山夾著澗水流下,(高山)對峙像門一樣,而對著門有一座山峰,高聳的大石頭突兀出來,(這就)是將軍嶺;澗水從它的西部奔騰而過,而棗核嶺的支脈,(它的)西端也到這裡為盡頭了。
澗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環轉像鳥展開的翅膀,向東俯看澗中,而大嶺的支脈,東面到這裡也是盡頭了。
環轉的山崖下面,也開了一個縫隙,太淺而不能進入。
山崖前面有一條小溪,從西向東,經過崖前流入大澗中。
沿著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亂石間,在下面水流盡了,在上面開了一個窟窿,就是麻葉洞埃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
石縫中折轉幾個梯度下去。
開始尋找火炬請嚮導,也都答應提一供火炬,而沒有敢做嚮導的。
說:「這裡面有神龍。」
有的說:「這裡面有妖一精一鬼怪。
若不是有法術的人,不能震住(它們)。」
最後用重金找到一個人,剛要脫一衣 服進去,問我(知道我)是個讀書人,不是道士,又驚恐而出說:「我以為(你是)大師,所以想跟著(你)進去,若是讀書人,我怎麼能以身陪葬呢?」
我就去前面的村莊,把行李存放在他家,與家僕各拿一個火把進洞。
當時村民跟著到洞口的有幾十個人,砍柴的腰別鐮刀,耕地的扛著鋤頭,婦女做飯的不再燒火做飯,織布的扔下織梭,兒童放牧的,路人背著擔著(東西)的,接踵而至,都沒人敢跟隨(我們進洞)。
我們二人就把腳先探進,踏著一級一級的石階入洞,傳遞著火炬下去,轉了很多個彎兒到洞底。
洞稍微寬敞了,可以側身抬頭看了,才開始拿著火把前進。
那洞東面西面的裂縫,都沒有進口,正北有個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寬也是這樣,然而它的下面很乾燥而且平坦。
就先把火把放進去,然後像蛇一樣匍匐前進,背部擦著洞壁,腰部貼著地面,身體向後翹起(用力),才度過這個裡洞的第一關。
它那裡面的裂縫已高了,東西也貫通了,然而也沒有進去的地方。
又過了第二關,它的狹窄與低矮和前一關一樣,進入的辦法也同前。
進去之後,(洞壁的)裡層也有橫向裂縫,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東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個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縱向裂開,上高下窄,高不見頂。
到這裡石頭幻化出怪形,紋理(也)頓時改變,(彷彿)每一小塊兒都具有靈性。
那西北的裂谷,漸入漸窄,裡面只是夾著一條石縫了,不能容納下火炬。
(就)轉而去東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個石洞,它的地面平鋪著沙石,像澗底一樣潔淨光滑,只是乾燥沒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髒。
裂谷東南的盡頭,亂石高累,像樓台一樣重疊,從它的縫隙都可以攀登而上。
那上面有石孔一線,一直透到洞頂,光線從縫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彎月,可以遠望而不可以摘取埃疊石的下面,澗底通向南面,覆蓋的石頭壓得很低,僅僅一尺來高;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澗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從前為什麼湧流,現在為什麼乾涸了,不可思議埃
從重重疊疊的石台下來,向北沿著澗底進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兩道關相似。
慢慢從它西面攀登上一個石窟,向北轉再向東,就像度過馬鞍形狀的山石,又像越過尖峭的山峰。
兩邊洞壁上的石頭質地色澤,光鮮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掛的石蓮,紋理就像雕刻出來的一樣,形狀就像要飛舞起來的樣子。
往東下一個階梯,又是濕潤的地面,已轉入關隘的裡面了。
這裡開闢出一個巷道,寬有兩丈,高有一丈五,覆蓋的石頭平整得就像布幔,澗底平坦得就像大路。
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塊石頭,架置在那裡,像一張床 一樣,邊稜整齊。
它上面則石蓮下垂,連接在一起就像幃幔,結合成一個「寶蓋」,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 一樣;中間渾圓通透,盤空直上,上面隆起為頂,它後面的西壁,潔白的圓柱豎立著,或大或小,形狀不一,而都色澤晶瑩,紋理都像雕刻上的,這是巷中第一奇景埃又向正北半里,洞分為上下兩層,澗底向東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從西北攀登。
這時我所持的火炬已經燒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沒有火炬)辯識不清(路徑),就從來時的道路轉幾個彎兒,穿過那兩個關隘,到達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燒完了。
穿過洞口出來,彷彿像脫胎轉世換了一個世界一樣。
在洞外面守候觀看的人,又增加了幾十個,看見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慶幸,稱奇,把我們當成了具有大法術的人,並說:「剛才久等以為(你們)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進不敢進,想離離不開。
現在安然無恙,若不是神靈保佑,怎麼能這樣!」我分別答謝他們,說:「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勝境罷了,煩勞各位(在這裡)久立,怎麼才能表達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狹隘,那裡面(則)潔淨乾燥,我所見過的洞,(在這一點上)都趕不上(它),不知當地人為什麼害怕進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