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陳書·吳明徹》原文及翻譯
陳書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原文】
吳明徹,字通昭,秦郡人也。
明徹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墳塋未備,家貧無以取給,乃勤力耕種。
時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徹哀憤,每之田中,號泣,仰天自訴。
秋而大獲,足充葬用。
及侯景寇京師,天下大亂,明徹有粟麥三千餘斛,而鄰里饑餒,乃白諸兄曰:「當今草竊,人不圖久,奈何有此而不與鄉家共之?」
於是計口平分,同其豐儉,群盜聞而避焉,賴以存者甚眾。
及高祖鎮京口,深相要結,明徹乃詣高祖,高祖為之降階,執手即席,與論當世之務。
明徹亦微涉書史經傳,頗以英雄自許,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為侍中、鎮前將軍,會朝議北伐,公卿互有異同,明徹決策請行。
總統眾軍十三余萬,發自京師,進逼壽一陽一,齊遣大將軍皮景和率兵數十萬來援,去壽春三十里,頓軍不進。
諸將鹹曰:「堅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審明公計將安出?」
明徹曰:「兵貴在速,而彼結營不進,自挫其鋒,吾知其不敢戰明矣。」
於是躬擐甲冑,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懼遁走,盡收其駝馬輜重。
會周氏滅齊,九年,詔明徹進軍北伐,明徹軍至呂梁,周徐州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復敢出。
周遣上大將軍王軌將兵救之。
諸將聞之,甚惶恐,議欲拔軍。
適會明徹苦背疾甚篤,知事不濟,遂從之,及至清口,眾軍皆潰,明徹窮蹙,乃就執。
尋以憂憤遘疾,卒於長安,時年六十七。
【譯文】
吳明徹,字通昭,是秦郡人。
吳明徹幼年成為孤兒,他本性最孝,十四歲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卻沒有墳地埋葬,家中又窮得無力籌辦,就努力耕種。
當時天下嚴重乾旱,禾苗莊稼焦枯,吳明徹哀痛悲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淚,仰面向天訴說苦楚。
到了秋天獲得大豐收,足夠滿足生活及安葬之用。
到侯景侵犯京城時,天下大亂,吳明徹有粟麥三千多斛,但鄰居鄉人卻飢餓不堪,於是就對各位兄長說:「現在草寇盜賊橫行,人都難以考慮長久,為什麼有這麼多粟麥卻不和鄉鄰共同分吃?」
於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這份跟鄰居分得的同樣多。
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就躲避走開了,靠這些粟麥活下來的人有很多。
等到高祖鎮守京口時,高祖十分誠懇地與吳明徹邀約相一交一 。
吳明徹於是去拜見高祖,高祖特地親自為他走下台階迎接,拉著他的手坐在一起,與他商討當世的根本大事。
吳明徹又曾略微涉獵過一些史書經傳,很有一股英雄自許的氣概,高祖非常賞識他。
太建四年,天子徵召他為侍中、鎮前將軍,適逢朝廷商議北伐大事,公卿官員彼此意見不同,吳明徹力排眾議,朝廷最終決定北伐,吳明徹自請出征。
總領各路軍馬十三余萬,從京城出發,進軍迫近壽一陽一,齊派遣大將軍皮景和領兵數十萬來救援,在距離壽一陽一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進。
諸將都說:「堅固的城池還沒有攻下來,強大的援兵又在附近,不知明公將怎樣定計?」
吳明徹說:「行軍作戰貴在快速,可是他們卻搭建軍營停止前進,自失銳氣,我斷定他們不敢作戰,這是十分明顯的了」。
於是親自穿戴盔甲,指揮四面急攻,城中軍民震驚恐怖擂鼓衝鋒一次,就打下來了。
皮景和驚慌恐懼奔走逃遁,(吳明徹)繳獲了他的全部駱駝馬匹和軍用物資。
適逢周氏滅掉了北齊,太建九年,朝廷下詔書命令吳明徹進軍北伐,吳明徹行軍至呂梁,北周的徐州總管梁士彥率部抵抗,吳明徹多次打敗了他,梁士彥於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戰。
北周派遣上大將軍王軌領兵救援梁士彥。
吳明徹的將領們聽說了,非常恐懼,紛紛議論撤軍。
這時恰逢吳明徹苦於背部患了嚴重疾病,估計這次北伐成功不了,於是依從了他們的建議,當退到清口時,官兵都已潰散,吳明徹力窮勢迫,只好就擒。
不久因憂憤一交一 加而得病,死在長安,這年他六十七歲。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