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薛譚學謳》原文和譯文:【解釋】薛譚學謳(1)於(2)秦青,未窮(3)青之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薛譚學謳》原文和譯文

課外文言文

《薛譚學謳》原文和譯文

薛譚學謳

【解釋】

薛譚學謳(1)於(2)秦青,未窮(3)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4)。

秦青弗止(5),餞於郊衢(念qu,二聲)(6),撫節(7)悲歌,聲振林木,響遏(8)行雲。

薛譚乃謝(9)求反(10),終身不敢言歸。

(1)謳:唱歌;(2)於:向;(3)窮:盡,完;(4)遂辭歸:於是就告辭回家;辭:告辭(5)弗止:沒有勸阻;(6)餞行於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7)撫節:打著拍節:(8)遏:阻止;(9)謝: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蛾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讀音yu四聲,賣)歌假食。

既去而餘音繞樑欐(讀音li二聲,棟,中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為曼聲長歌。

一里老幼喜躍抃(讀音bian四聲,鼓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遺聲也。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 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

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

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

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秦青對他的朋友說:「從前韓國的娥到東邊的齊國去,沒有糧食了,經過雍門(齊國的城門)時,在那賣唱乞討食物。

雖然她走了但是還有餘音繞著(那雍門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邊的人還以為她人沒有走呢。

住客棧時,客棧的人侮辱她。

韓國的娥因此放聲哀哭,整個裡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傷愁苦,互相垂淚相對,三天都不吃飯。

(裡弄的人)趕緊去把追她(回來)。

娥回來後,又放聲歌唱。

整個裡弄的老小歡喜跳躍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剛剛的悲傷了。

(裡弄的人)於是給了她很多錢財打發她走。

所以雍門那的人,至今還善於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藝)埃」

【中心】

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 必須虛心、持之以恆、不能驕傲自滿、半途而廢。

這裡也給我們以啟示:一方面可以說恰當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道理是從實際生活中抽像出來的,當反過來用它來指導學生實際時,就應具體化、形象化,教師的引導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針對往往容易產生自滿的同學,這樣的導嚮往往能使其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使其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讓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發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四有人才」,進而激勵他們銳意進取的可貴精神。

【文言知識】

說「謝」:現代漢語中的「謝」,多指感謝或凋謝。

上文「薛譚乃謝求反」中的「謝」。

指認錯、道歉。

又,「父斥之,兒謝」,意為父親斥責兒子,兒子便認錯。

又,「帝怒,群臣謝去「,意為皇帝發怒了,大臣們認錯而離去。

從薛譚學謳說起

古籍《列子.湯問》內有一段「薛譚學謳」,原文僅有五十一個字。

古文歷來講究簡潔,力求言簡意賅,不似我們今天風行的假大空文風。

今將原文抄錄如下: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秦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

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謝求反,終生不敢言歸。

我試將這段古文譯成我們習慣使用的白話文。

譯前,先將原文內的幾個生澀古字釋說一下:「謳」,即唱歌;「弗」,不;「餞」,為送別舉辦餞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撫」,古時與「拊」字通用,作表示拍擊、拍打之意用的動詞;「節」,古時的打擊樂器;「反」,古時與返通用。

這段古文說的是發生在兩千五六百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故事。

秦國有一個叫薛譚的青年歌手,為提高唱歌本領,投在秦國歌唱家秦青的門下學習 聲樂藝術。

薛譚還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就盲目自認已經全部學到,躊躇滿志的要去獨闖江湖,於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結束學習 ,要告別老師回自己家去。

面對自滿的學生,秦青沒有批評,沒有制止,不僅同意了薛譚的請求,還鄭重舉辦了結業儀式,秦青親自出城送別,又在郊外的大道設宴為薛譚餞行。

眼看薛譚就要離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譚學藝以來的歲月時光裡,師生進行傳承藝術,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捨之情難以自禁,秦青取出隨身攜帶著的叫「節」的打擊樂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來,又緊隨這敲打出來的節奏,縱一情 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對離別的傷感傾洩在歌聲裡。

但見,秦青激昂的歌聲,把大道附近樹林裡的大樹震盪得枝搖葉晃;秦青高亢的歌聲,直插九霄雲天,正在天空飄行的白雲遭受強大有力的歌聲阻擋,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動。

薛譚第一次親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師歌唱本領如此高強,技藝如此絕倫,發自肺腑欽敬,薛譚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膚淺的學業與老師已經登臨的藝術高境差距之遙有如地對天。

薛譚當即向老師認錯,懇求老師准允他重返師門繼續學習 。

秦青諒恕了薛譚,師生皆是歡喜,從此以後,薛譚安心學藝,永遠不敢再說自己要畢業要回家的話。

世人觀察事物,判斷是非,因為要受視角、思維定式、人生經歷、身處環境、身居地位等諸多要素的影響或束約,獲取的印象,作出的結論,就相互出入很大,於是人們各執己見,各述己論,莫衷一是。

讀書也同此理。

人們同讀一本書,各有各自的解讀方法,各有各自的讀後聯想。

我現在談談我讀「薛譚學謳」,一文的感想。

在我讀過的有限的書籍中,《列子.湯問》篇中的「薛譚學謳」,是我看見的最古老的記述聲樂教育的文字。

此文告訴我們,我國在兩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職業聲樂教師,因為《列子》一書是戰國時期問世的著作。

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書,又歎惜中國的正宗史書是不記載中國的科教文發展史的,使我們的那些善令大人物一寵一 愛的學者們,不能手執《列子》一書去盡施捕風捉影的看家本事來番大揚國威。

「薛譚學謳」全文沒有敘述秦青進行聲樂教育的具體細節,沒有介紹薛譚聲樂學習 的內容,甚至連薛譚在發生了要「辭歸」究竟已經向秦青學藝有多久也不一交一 待,我以為與正題「學謳」有偏離之嫌。

《列子》篇中另有一段敘述紀昌學箭的文字,紀昌的老師飛衛的訓練法,紀昌艱苦學練射術的實況,文章介紹得很詳細。

我猜,這恐怕是因為作者對聲樂教學較陌生,對射術訓練很熟悉的原因。

「薛譚學謳」全文的重心是刻畫人物秦青和薛譚,頌揚秦青的「視徒如子」和薛譚的「知錯則改」的好品質。

秦青對待學生,寬容大度、仁愛和善,作者用最簡潔、洗練的詞字成功塑造出教師秦青的高大形象。

但是,秦青的人格再高大,卻可惜是古非今。

無論我們把眼能睜多大,也很難在今天的哪所學校裡能輕鬆尋覓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那種正把饞眼死盯著學生們錢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師,反是張眼便可看見。

我略知某些大學府裡的齷齪事,還耳聞目睹某些個音樂學院裡的幕後情,但我須受中國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樂界的「只許歌德」鋼鐵法則的制約,只能閉嘴。

「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繩,」,以免再遭口誅,懼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這個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擊落了全部牙齒的人,是滿嘴狗牙。

其實,薛譚很可愛。

薛譚不僅有「知錯則改」的大丈夫品質,有對真善美尤其聲樂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好德性,還有頭腦清晰、眼光銳利的藝術鑒別力。

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銅臭熏天的年度,學生尋明師難;明師尋好學生更難。

學生尋明師,其難難在必須長著一對銳眼。

中國人病痛多,否則電視廣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藥物廣告。

國人之眼疾,比如「紅眼脖、「勢利眼」,比比皆是。

治療眼疾的藥,電視卻從無廣而告之的,可見此等眼病是無藥可治的癌症。

「勢利眼」者便要「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何有拜會明師的緣分?薛譚聽見秦青激亢放歌,當即識辨出這是最高級的聲樂藝術,出於對藝術的真愛,所以斷然決定認錯,爭取返回秦青門下去努力學習 真正的藝術。

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國青年沒有藝術的鑒別力,渾渾噩噩地叫慣施煙霧的煤體輕易牽著鼻子乖乖的走,否則,哪來的「追星族」?何來如此之多的人癡目迷戀「十二樂坊」?什麼是「藝術鑒別力」?這是一個三言兩語不能說清的大學術題。

我常對我的學生說,能「觀文辨人」者有望叩開聖潔的文學大門;可「聽音識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樂之堂。

這其實說及的也只是「鑒別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

明師尋覓「好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生理條件(比如,色盲不得學美術,耳背不得學音樂,骨骼欠佳不得學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執著追求藝術又刻苦學習 )的學生也不難找,明師要尋人格、品德好的學生,無疑大海撈針。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說,硬要說,我又要犯矛頭直指社會對特保「兒皇帝」放縱的揭短罪過,又要如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去嘮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

「薛譚學謳」的全文華彩句是「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八個字。

這八個字浪漫又誇張,字字都有萬鈞力,可稱是光爍千古的絕句。

這個絕句,經受了兩千多年的後人們不斷襲用。

這八個字內涵深廣,包括了聲音的力度、音量、音質(堅實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樂界常常空談卻無人去實辦的什麼「穿透力」)、聲樂的共鳴發聲等等音樂學問內容。

「薛譚學謳」讀完細想,忽然猜出這個中一個隱情來,那就是秦青從事聲樂教學,從來不給學生做教學示範。

學生薛譚之所以發生驕傲自大要「辭歸」,與老師不示範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賞析

學習 科學文化知識要虛心求教,要沒有止盡地學下去。

不能驕傲自大,要知錯就改!這是我們閱讀本文應該得到的啟示。

學習 是學無止境的,學海無涯,永遠一精一進。

作者簡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圉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

相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所作。

原書已亡佚,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東晉張注的。

這部分的內容豐富複雜,有消極無為、個人享樂的觀點,也有包含樸素唯物論和辨證的觀點。

書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憂天》、《齊人攫金》等

練一習一

1.「窮」在本文中是「頸的意思,你知道下列句子中的「窮」字是什麼意思嗎?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

2.背誦課文。

3.對成語「響遏行雲」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

(1)秦青的歌聲太悲壯了。

(2)秦青的歌聲由於聲音很大,天空中的雲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動了。

(3)形容秦青的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著的雲彩也被止住了。

這裡運用了一種誇張的修辭方法。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秦青弗止。

2響遏行雲。

答案:1阻止 2停止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1與2相同,3與4不同 B.1與2不同,3與4相同

C.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D.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

答案:A

3.翻譯:譚乃高一壓 求反。

譯文: 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

4.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有。

他那知錯就改、變驕傲為虛心的態度。

5. 薛潭為何「辭歸」,又為何「求反」?

答:

6.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學習 應虛心,不能淺嘗輒止。

7.薛譚為什麼要回家?

答:他以為自己已經學完了秦青的技藝,再也沒什麼可學的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