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勸學》原文和譯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勸學》原文和譯文

課外文言文

《勸學》原文和譯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一江一 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草木疇生,禽一獸 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一江一 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一屍一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

為之,人也;捨 之,禽一獸 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 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一習一 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一交一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一人 。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戰國.荀子

君子說:學習 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

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 ,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一習一 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

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

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

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一江一 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髮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繫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一落 了,鳥蛋全部摔爛。

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繫在蘆葦上面。

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

蓬草長在麻地裡,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一交一 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

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

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一江一 河大海。

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

(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埃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埃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 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

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

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

《詩》上說:「布谷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

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

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

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

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

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幹枯。

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 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

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

所以學習 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擔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一獸 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一聲 ,《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 ,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

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於人。

小人學習 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 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 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

君子學習 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 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一寵一 ,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囉嗦;浮躁囉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 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倣傚良師學習 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

所以說學習 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 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

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

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

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

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裡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

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瞭,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

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一精一深義蘊。

所以,跟不可與之一交一 談的一交一 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一交一 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

《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讚許的。」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範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

學習 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

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一精一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

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

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 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

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

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

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

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