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初見嵩山》賞析及翻譯
初見嵩山(宋)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
【注】
1賴:依賴,憑借。
2豁我懷:使我開懷、振奮;豁,舒展。
【作者】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早年遊學於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於蘇軾。
其詩學白居易、張籍,風格平易曉暢。
張耒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後又因蘇軾關係,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
儘管政治環境惡劣,生活困窮,但詩人並沒有向腐朽的蔡京集一團一 屈服。
以聞道蘇軾自負,終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擊也不後悔,且引為人生最大的志趣。
在文章風格上,他反對奇簡,提倡平易;反對曲晦,提倡詞達;反對雕琢文辭,力主順應自然,直抒胸臆。
張耒詩以平易流麗明快見長,很少使用硬語及生僻的典故,蘇軾稱讚他「氣韻雄拔,疏通秀明」。
【匯評】
本詩不直露地寫初見嵩山時的驚喜,更不直露地表達自己的情懷,而先寫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懷,既從反面寫出了仕途的苦悶,又從正面寫出了「仁者樂山」之意。
而後引出嵩山,取得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效果。
在刻畫嵩山的形象時,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為美的審美趣味,進而深化了詩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譯文】
我常年在外顛沛流離,困頓不堪,幸好旅途依賴青山得以慰藉,它們使我心情舒展開懷。
今日傍晚時分,凜冽的北風剛剛吹走一場冷雨,我初見到聞名天下的五嶽之一的嵩山,只見幾座清瘦的山峰屹立於雲霧繚繞之中。
賞析:
張耒,因受蘇轍的激賞而為蘇軾所知。
蘇門四學士之一,幼有奇才,是結束北宋文壇、影響南宋文壇的重要作家,深受蘇軾的喜愛,詩中可略見東坡磊落豪邁的氣象。
又因仕途坎坷,屢遭一黨一 籍貶謫之苦,晚年「益務平淡,效白居易體」(《宋史》)。
詩風日益沖淡淺切,於曉暢樸直的文字間展現詩人剛毅超脫的品行。
這是一首寫山的詩,卻沒有採用常見的'開門見山〞的寫法,而是為山的出場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鋪排,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激發了讀者急於相見的欲一望 ,使嵩山在千呼萬喚中隱現,而一旦出場,全詩便在高一潮中平穩結束,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
詩人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落筆,多年來展轉流落於風塵之中,流逝了時間,消瘦了形體.一個〞困〞字,形象的展現了詩人疲勞困頓的精神狀態,以及空懷一腔抱負在官一場中左衝右突,卻不得施展的慘淡景象.第二句宕開一筆,轉而去寫奔波中的一點安慰,曉暢的語言驟然拉近了詩人與山的距離.青山如故友,多年來與我不離不棄,迷茫時給我醒豁,抑鬱時給我快慰,它以亙古不變的姿態給我無窮的啟示。
所謂〞近山而志高〞在這裡,詩人對青山的親近實際上就是對高潔傲岸的人格操守的親近,也是對含蓄豁達的人生態度的親近.第三句為嵩山的出場渲染了氣氛。
〞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餘輝中更見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風吹雨去〞,嵩山在風侵雨蝕後愈加清新朗潤,但這只是我們的想像,未見嵩山,心中已對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模
前面一系列的鋪墊成就了第四句的點睛之筆,嵩山終於在層層浮雲中聳現出來,它一出現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麼的清晰明朗,其高潔超脫的姿態是那麼的卓爾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愛和讚美。
詩人看山觀水,往往帶有一定的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特徵。
正如辛棄疾在《賀新郎》中寫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詩中鮮活清晰的意像往往是詩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詩人一定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
在這裡,詩人一精一心挑選了「清瘦」一詞來形容嵩山,寫得有血有肉,極富靈性,不只賦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風貌,更體現了作者的人格操守與精神追求。
張耒晚年罷官後,日子非常清貧困頓,但他卻不改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與剛毅質樸的品行,正是從層層烏雲的遮掩中隱現出一位志趣高潔、傲骨錚錚的傳統士大夫形象。
在這裡,詩人究竟是在寫山還是在寫自己,已很難分得清,物我融為一體,感情達到最高一潮,全詩平穩結束,卻言有盡而意無窮。
從藝術技巧上看,該詩滲透著蘇軾醒豁通透的人生態度,擁有白居易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又將自己剛毅超脫的品行與之融為一爐,是張耒詩風的全面寫照。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