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梁史·陳慶之列傳》原文及翻譯:【原文】陳慶之,字子雲,義興國山人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梁史·陳慶之列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梁史·陳慶之列傳》原文及翻譯

梁史

【原文】

陳慶之,字子雲,義興國山人也。

幼而隨從高祖。

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從高祖東下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思效用。

除奉朝請。

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於彭城求入內附,以慶之為武威將軍,與一胡一 龍牙、成景俊率諸軍應接。

還,除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仍率軍二千,送豫章王綜入鎮徐州。

魏遣安豊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眾二萬來拒,屯據陟□。

延明先遣其別將丘大千築壘潯梁,觀兵近境。

慶之進薄其壘,一鼓便潰。

後豫章王棄軍奔魏,眾皆潰散,諸將莫能制止。

慶之乃斬關夜退,軍士得全。

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

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築兩城相拒。

慶之攻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

轉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大通元年,隸領軍曹仲宗伐渦一陽一。

魏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十五萬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一陽一四十里。

慶之欲逆戰,韋放以賊之前鋒必是輕銳,與戰若捷,不足為功,如其不利,沮我軍勢,兵法所謂以逸待勞,不如勿擊。

慶之曰:「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

且聞虜所據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諸君若疑惑,慶之請獨取之。」

於是與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慶之乃還與諸將連營而進,據渦一陽一城,與魏軍相持。

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築壘於軍後,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欲退師。

慶之杖節軍門曰:「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糧仗,其數極多。

諸軍並無鬥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

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

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

仲宗壯其計,乃從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一陽一城主王緯乞降。

所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詔以渦一陽一之地置西徐州。

眾軍乘勝前頓城父。

高祖嘉焉,賜慶之手詔曰:「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

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

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

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送元顥還北。

顥於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發自銍縣,進拔滎城,遂至睢一陽一。

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以相拒。

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

時魏征東將軍濟一陰一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

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

仍趨大梁,望旗歸款。

顥進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仍率眾而西。

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凡七萬,據滎一陽一拒顥。

兵既一精一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

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硃吐沒兒領一胡一 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硃世壟西荊州刺史王羆騎一萬,據虎牢。

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時滎一陽一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

天穆之眾,並是仇讎。

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

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

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一陽一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

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硃吐沒兒單騎獲免。

收滎一陽一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

進赴虎牢,爾硃世隆棄城走。

魏主元子攸懼,奔并州。

其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奉迎顥入洛一陽一宮,御前殿,改元大赦。

顥以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魏大將軍上一黨一 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眾四萬,攻陷大梁,分遣老生、費穆兵二萬,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慶之隨方掩襲,並皆降款。

天穆與十餘騎北渡河。

高祖復賜手詔稱美焉。

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

先是洛一陽一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自發銍縣至於洛一陽一,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初,元子攸止單騎奔走,宮衛嬪侍無改於常。

顥既得志,荒於酒色,乃日夜宴樂,不復視事。

與安豊、臨淮共立奸計,將背朝恩,絕賓貢之禮;直以時事未安,且資慶之之力用,外同內異,言多忌刻。

慶之心知之,亦密為其計。

乃說顥曰:「今遠來至此,未伏尚多,若人知虛實,方更連兵,而安不忘危,須預為其策。

宜啟天子,更請一精一兵;並勒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

顥欲從之,元延明說顥曰:「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增其眾,寧肯復為用乎?權柄一去,動轉聽人,魏之宗社,於斯而滅。」

顥由是致疑,稍成疏罰慮慶之密啟,乃表高祖曰:「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硃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

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

高祖遂詔眾軍皆停界首。

洛下南人不出一萬,羌夷十倍,軍副馬佛念言於慶之曰:「功高不賞,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將軍豈得無慮?自古以來,廢昏立明,扶危定難,鮮有得終。

今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屠顥據洛,則千載一時也。」

慶之不從。

顥前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鎮。

顥心憚之,遂不遣。

乃曰:「主上以洛一陽一之地全相任委,忽聞捨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遽取富貴,不為國計,手敕頻仍,恐成僕責。」

慶之不敢復言。

魏天柱將軍爾硃榮、右僕射爾硃世壟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硃吐沒兒、榮長史高歡、鮮卑、芮芮,勒眾號百萬,挾魏主元子攸來攻顥。

顥據洛一陽一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時反叛。

慶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眾。

榮將退,時有劉助者,善天文,乃謂榮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榮乃縛木為筏,濟自硤石,與顥戰於河橋,顥大敗,走至臨穎,遇賊被擒,洛一陽一陷。

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值蒿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

慶之乃落鬚髮為沙門,間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潛送出汝一陰一。

至都,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出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

會有妖賊沙門僧強自稱為帝,土豪蔡伯龍起兵應之。

僧強頗知幻術,更相扇惑,眾至三萬,攻陷北徐州,濟一陰一太守楊起文棄城走,鍾離太守單希寶見害,使慶之討焉。

車駕幸白下,臨餞謂慶之曰:「一江一 、淮兵勁,其鋒難當,卿可以策制之,不宜決戰。」

慶之受命而行。

曾未浹辰,斬伯龍、僧強,傳其首。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並如故。

慶之至鎮,遂圍懸瓠。

破魏穎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

罷義一陽一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湖諸州並得休息。

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高祖每嘉勞之。

又表省南司州,復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

敕遣湘潭侯退、右衛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

進號仁威將軍。

是歲,豫州饑,慶之開倉賑給,多所全濟。

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詔許焉。

五年十月,卒,時年五十六。

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鼓吹一部。

謚曰武。

敕義興郡發五百丁會喪。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長子昭嗣。

第五子昕,字君章。

七歲能騎射。

十二隨父入洛,於路遇疾,還京師。

詣鴻臚卿硃異,異訪北間形勢,昕聚土畫地,指麾分別,異甚奇之。

大同四年,為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右衛仗主,敕遣助防義一陽一。

魏豫州刺史堯雄,北間驍將,兄子寶樂,特為敢勇。

慶之圍懸瓠,雄來赴其難,寶樂求單騎校戰,昕躍馬直趣寶樂,雄即散潰,仍陷溱城。

六年,除威遠將軍、小峴城主,以公事免。

十年,妖賊王勤宗起於巴山郡,以昕為宣猛將軍,假節討焉。

勤宗平,除一陰一陵戍主、北譙太守,以疾不之官。

又除驃騎外兵,俄為臨川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圍歷一陽一,敕召昕還,昕啟云:「採石急須重鎮,王質水軍輕弱,恐慮不濟。」

乃板昕為雲騎將軍,代質,未及下渚,景已渡一江一 ,仍遣率所領游防城外,不得入守。

欲奔京口,乃為景所擒。

景見昕慇勤,因留極飲,曰:「我至此得卿,餘人無能為也。」

令昕收集部曲,將用之,昕誓而不許。

景使其儀同范桃棒嚴禁之,昕因說桃棒令率所領歸降,襲殺王偉、宋子仙為信。

桃棒許之,遂盟約,射啟城中,遣昕夜縋而入。

高祖大喜,敕即受降,太宗遲疑累日不決,外事發洩,昕弗之知,猶依期而下。

景邀得之,乃逼昕令更射書城中,云「桃棒且輕將數十人先入。」

景欲裹甲隨之。

昕既不肯為書,期以必死,遂為景所害,時年三十三。

【譯文】

陳慶之字子雲,是義興國山人。

幼年就隨從高祖。

高祖喜好下棋,每次下棋都是通霄達旦不停止,同輩都疲倦睡覺,衹有慶之不睡覺,聞呼即至,很被親信賞識。

跟隨高祖束下平定建鄴,稍後任主書,散財召募士兵,常思發揮作用。

授奉朝請。

普通年間,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請求內附,以慶之為武威將軍,與一胡一 龍牙、成景俊率諸軍應接他。

回師後,授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仍然率軍二千,送豫章王蕭綜去鎮守徐州。

魏派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或率眾二萬來抵抗,駐守在陟口。

延明先派其別將丘大干在潯梁築壘,在邊境顯示兵力。

慶之進逼他的土壘,一仗他就潰敗了。

後來豫章王丟棄軍隊逃奔魏,眾人都潰散,諸將不能制止,慶之便砍斷門閂破城,夜晚退兵,軍士得以保全。

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授慶之假節、總知軍事。

魏豫州刺史李憲派其子長鉤另築兩個城壘相抗拒,慶之進攻他,李憲力盡於是投降,慶之入據其城。

轉任東宮直合,賜爵位關中侯。

大通元年,隸屬領軍萱住塞征伐過鹽。

龔派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人率騎步兵十五萬來援助,前軍到達駝澗,距渦一陽一四十里。

慶之想迎戰,童筮認為賊的前鋒必是輕捷一精一銳,輿戰若勝,不足為功,輿戰不利,敗壞我們的軍勢,兵法所說要以逸待勞,不如勿擊。

慶之說:「魏人從遠處來,都已疲倦,離我軍既然很遠,必不被懷疑,趁他們沒有聚集,必須挫敗他們的銳氣,出其不意,一定沒有不敗的道理。

且聽說敵軍所據營壘,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諸君若有疑惑,慶之請獨自攻取他。」

於是輿部下二百騎兵奔擊魏軍,攻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慶之於是還軍輿諸將連營而進攻,佔據渦一陽一城,與魏軍相對峙。

自春至冬,打了敷十百仗,軍隊疲憊士氣漸衰,魏的援兵又想在慶之軍後築壘,仲宗等人害怕腹背受敵,謀劃想退師。

慶之在軍門前執持旄節說:「共來至此,經歷一年,糜費糧食武器,其數極多,諸軍並無鬥心,皆謀劃退縮,哪裹是想立功名,簡直是為了搶劫而連營。

吾聞置士兵死地,便可讓他去求生還,必須在敵人一大會合時,然後輿他作戰。

果真想班師,慶之別有密令,今El犯者,便依明韶行事。」

仲宗佩服他的計謀,便聽從他。

魏人為了牽制兵力修築十三個城壘,慶之橫銜枚於口中,夜晚出城,攻陷敵人四個城壘,渦一陽一城主王緯乞降。

所餘九個城壘,軍力還很強盛,便陳列被俘被殺敵人的左耳,擂鼓吶喊進攻敵人,於是敵人一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被填塞,降獲城中男女三萬餘El。

韶以渦一陽一之地設置西徐州。

眾軍乘勝向前駐留在城父。

高祖稱讚,賜給慶之親筆寫的韶書說:「本非將門子孫,又非豪門大家,不滿時勢,以至於此。

可深思奇略,善始善終。

打開朱門接待賓客,宣揚名聲在書冊中,難道不是大丈夫嗎!」

大通初年,魏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主動擺脫困境來投降,請求立他為魏主。

高祖接納了他,任慶之假節、飆勇將軍,送元顥還北方。

元顥在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從絰縣出發,進取榮城,於是到了睢一陽一。

魏將領丘大干有部眾七萬,分築九個城壘相抗拒。

慶之進攻他,自黎明至下午,攻陷三個城壘,大干於是投降。

當時魏征束將軍濟一陰一王元暉業率皇家衛軍、有爵者的服役人二萬來救鑿、塞,進駐畫球,城四面繞水,守備嚴固。

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活捉腫墓,繳獲輸納租賦的車輛有七千八百輛。

便直趨大礬,敵人望旗投降。

五題進升慶之衛將軍、籃塑刺史、逮壑公。

於是率眾人西去。

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領皇帝衛軍、皇族子弟、有爵者的服役人共七萬,佔據榮一陽一抗拒元顥。

兵既一精一強,城又險固,慶主攻城未能拔齲魏將領元天穆大軍又將至,先派他的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帶領一胡一 騎五千,騎兵將領魯安帶領夏州步騎兵九千,援助楊旦;又派右僕射爾硃世壟西荊州刺史王羆騎兵一萬,據守虎牢。

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當時莖鹽沒有拔取,士眾皆恐懼,慶之便解下馬鞍餵飽戰馬,向眾人宣諭說:「吾至此以來,破城殺民,侵略土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掠人子女,又不可計算。

天穆的眾人,都是仇人。

我們才有七千人,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謀求生存。

吾與虜騎不可在平原以力氣相競爭,當他未全到來時,須平定他的城壘,諸君不要狐疑,那樣會自己貽誤讓人屠一殺 切成肉泥。」

於是一鼓作氣全都登城,壯士束一陽一人塞星體、盞璺人魚天愍跳過城上矮牆而入,於是攻克城壘。

頃刻間墓軍在城外合攏,慶之率騎兵三千背城迎戰,大破魏軍。

魯安在陣地乞降。

元玉夔、汆朱吐沒兒一人一馬得以逃脫。

收取榮一陽一儲存實物,牛馬谷帛不可勝計。

進赴虎牢,汆朱世塵棄城逃走。

墓主元子攸很懼怕,奔逃垂Lll。

絲墮N旺互盛、室烏絲五延塱率百僚,封閉儲藏財物兵甲的處所,準備好皇帝用的車馬,奉迎五題入洛一陽一宮,在前殿登位,改年號大赦罪犯。

元題任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加食邑萬戶。

魏大將軍上一黨一 王元天穆、王老生、奎摳仁又率眾四萬,攻陷大梁,分派老生、登穆兵二萬,據守虛空,:亙宣、丑雙入鑿、塞,慶之依據情勢突然襲擊,都順服投降。

天穆輿十餘騎兵向北渡董回。

產擔又賜親筆寫的韶書稱美慶之。

慶之部下全穿白袍,所向披靡。

先是洛一陽一有童謠說:「名師大將不要自認為固牢,千兵萬馬要避開白袍。」

自從蛭縣出發至洛一陽一共一百四十天,削平三十二個城壘,一交一 戰四十七次,所去的地方,誰也阻擋不祝

當初,元子攸衹單騎敗走,宮廷裹的衛尉、嬪、詩人往常的制度沒有改變,元顥得志後,便沉溺在酒色中,日夜宴樂,不再就職治事,輿安豐王、臨淮王共立奸計,將要背叛朝恩,拒絕入貢朝見天子的禮儀;祇是因為時事未安定,而且還要依靠慶之的能力和作用,所以外同內異,言語多妒忌刻保慶之心知此事,也秘密設計。

便對元顥說:「今遠來至此地,未降服的人尚多。

如果這些人知道我們的虛實,就一併更加連兵,而且應該居安思危,需要預先準備對策。

應該啟稟天子,再請派一精一兵;並強制諸州,有南邊人沒入此地者,全須押送來。」

元顥想聽從,元延明對元顥說:「陳慶之的兵不出敷千,你自己已經難控制他,今增加他的眾人,他豈肯再為你用呢?失去權柄,行動聽從別人,魏的宗廟社稷,到此而滅。」

元顥由是致疑,對慶之逐漸疏遠和背離。

又憂慮慶之向上密奏,便自己先向高祖上表說:「河北、河南一時已平定,惟有汆朱榮尚敢跋扈,臣輿慶之自能擒討他。

今州郡剛歸服,正需要安撫,不宜再次加兵,勞動百姓。」

高祖於是下韶眾軍都停駐在邊界前緣。

洛下有南人不到一萬,羌夷是他們的十倍,軍副馬佛念向慶之說:「功高不獎賞,使君主畏忌自身就危險,這二事已經出現,將軍難道無慮?自古以來,廢昏君立明君,扶危定難,很少有人得到善終。

今日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殺了元顥據守洛一陽一,則是千載難遇的機會。」

慶之沒有聽從。

元顥以前任慶之為徐州刺史,因此慶之固求去鎮守。

元顥心裹畏懼他,於是不派他去。

便說:「主上將洛一陽一之地全付託給你,忽然聽聞捨去朝廷的決定,想往彭城,會說君很快取得富貴,不為國家計謀了,手敕連續不斷,留下你恐怕變成我的責任了。」

慶之不敢再言。

魏天柱將軍汆朱塋、右僕射企塞世壟大都督五玉壟、驃騎將軍汆朱吐沒兒、汆朱榮的長史高歡、鮮卑、芮芮,統眾人號稱有百萬;挾持魏主元子攸來攻元顥,元顥據守洛一陽一六十五日,凡所得城壘,一時都反叛他。

慶之渡黃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作戰十一次,傷殺的人很多。

汆朱榮將要退兵,時有劉靈助,懂得天文,便對爾朱榮說:「不出十日,河畝會大定。」

三塞塋於是縛木成筏,從墮互渡童逗,與五題在迥鍾作戰,亙題大敗,逃至墮垣,遇賊被擒,洛一陽一失陷。

慶之有馬步兵數千,結陣向東返,爾朱榮親自來追,碰巧嵩高山洪水氾濫,軍人死散。

慶之便削髮剃鬚成為僧徒,從小路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人暗地把他送出汝一陰一。

至都城,仍以功勞授右衛將軍,封為永興縣堡,食邑一千五百戶。

後來出任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

這時有妖賊僧徒壇強自稱為帝,土豪墓值壟起兵應和他,僧強頗懂幻術,更加煽動蠱惑人心,徒眾至三萬,攻陷北徐州,濟一陰一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走,鍾整太守單希實被害,派慶之討伐他。

皇帝親臨白下設宴送行,對慶之說:「一江一 、進兵強勁,其鋒難抵擋,卿可以用策略制一服 他,不宜決戰。」

慶之受命而行。

不到十二天,斬殺伯龍、僧強,傳其頭顱示眾。

中大通二年,授都督南司、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司、北司二州刺史,其餘職位照舊。

慶之至鎮,便包圍鑒趣。

在塗丞攻破毯題州刺史婁起、提業刺史星雲室,又在楚越攻破行台還疆、大都督堡進、遼州刺史堯雄、鑾蛆刺史司馬恭。

撤除羞堡鎮兵,停止水陸運輸,江湖諸州並得以休整。

開闢田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直擔經常嘉許慰勞他。

又上表撤銷南司州,恢復安陸郡,設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沒,侯景於是進軍進上,送信給慶之讓他投降。

敕遣湘潭侯退、右衛夏侯夔等人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侯景。

當時大寒雪,侯景丟棄軍用物資敗走,慶之收取而歸。

進升號仁威將軍。

遣年,豫州荒年,慶之開倉救濟,多有全濟。

州民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請為慶之樹碑頌德,下韶同意。

五年十月,去世,時年五十六歲。

追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給一部鼓吹。

謐號武。

下詔義興郡派五百丁共同參加喪葬儀式。

慶之性敬慎,衣不穿絲綢,不喜好音樂,參加射禮不穿有裝飾的鑪甲,騎的馬並不敏捷,然而善於撫慰軍士,因此他們都能效死盡力。

長子陳昭承嗣。

第五子陳聽,字君章。

七歲能騎射。

十二歲隨父入洛一陽一,在路上得病,返回京師。

拜訪鴻膻卿朱異,朱異問北方形勢,陳昕在地上聚土畫圖,示意區別,朱異很驚奇。

大同四年,任邵陵王常侍、文德主帥、右衛仗主,敕命派他去義一陽一助防。

魏豫州刺史堯雄。

是北面的猛將,兄子寶樂,特別勇敢。

慶之包圍墨墊,畫笙來解救危難,宣樂要求單騎一交一 戰,速聽躍馬直趨實樂,堯雄軍立即散潰,於是攻陷溱壇。

六年,授威遠將軍、小峴城主,因公事免職。

十年,妖賊王勤宗在巴山郡起兵,任陳昕為宣猛將軍,假節去征討。

勤宗平定,授陳聽一陰一墮戍主、韭盞太守,因疾病未到任。

又授驃騎外兵,不久任臨川太守。

太清二年,侯景包圍歷一陽一,詔令召陳聽返回,陳聽啟奏說:「採石急須重兵鎮守,王質水軍力量弱小,擔心憂慮不頂用。」

於是委任陳聽為雲騎將軍,代替王質,陳聽還沒有到水邊,侯景已渡河,於是派率所領部將游防城外,不得入守。

想逃奔京口,卻被侯景所擒。

侯景見陳聽勤奮,因此留他盡情暢飲,說:「我至此地得到卿。

其他人做不到。」

令陳昕收集軍隊,將要使用,速匝誓死不從。

±譴使他的儀同莖曼睡嚴禁速販,陳昕於是說服桃棒令率所領部眾歸降,以襲殺王偉、宋子仙為信號。

桃棒答應了,於是結盟約,把啟書射進城中,遣陳聽夜晚縋繩入城。

高祖大喜,敕令即刻受降,太宗遲疑多El不決。

在外面秘密洩露,陳聽不知道,仍然按期下到城外。

侯景阻截得到陳聽,便逼陳昕讓他再向城中射書,說「桃棒暫且率數十人先入城。」

侯景想帶兵器隨他入城。

陳昕既然不肯寫書,也料想必死,遂被侯景殺害,時年三十三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