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孔雀東南飛》原文及翻譯(全文):序曰:漢末建安中,廬一江一 府小吏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孔雀東南飛》原文及翻譯(全文)

課外文言文

《孔雀東南飛》原文及翻譯(全文)

原文

序曰:漢末建安中,廬一江一 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

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希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一由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 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齲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紓往昔初一陽一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一精一妙世無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

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

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

「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

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

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

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

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

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

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

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

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

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

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 去,諾諾復爾爾。

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一合 正相應。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一交一 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

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繼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一交一 廣市鮭珍。

從人四五百,鬱鬱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歎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故作不良 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

府吏再拜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轉頭向戶裡,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一屍一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一交一 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行人駐足聽,寡一婦 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譯文】

序說:東漢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間,廬一江一 太守衙門裡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她(回娘家後)發誓不再嫁人。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焦仲卿聽到後,在(自家)庭院的樹上吊死了。

當時的人哀悼他們。

寫下這首詩記述這件事。

孔雀鳥向東南方向飛去,飛上五里便徘徊一陣。

「(我)十三歲到十六歲能織一精一美的白絹學會了裁剪衣裳會彈箜篌能誦讀詩書。

十七歲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傷。

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規則,專心不移。

我一個人留在空房裡,我們見面的日子實在少得很。

雞鳴啼了,我就上機織綢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

三天就織成五匹綢子,婆婆仍然嫌我織得慢。

並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我既然擔當不了使喚,白白留著也沒有什麼用。

(您)現在就可以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聽了這般訴說後,到堂上去稟告母親:「我已經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貌相,幸虧還能娶到這個(賢慧能幹)的妻子,結婚後相親相愛地生活,(並約定)死後在地下也要相依為伴侶。

相處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開始,還不算很久,這個女子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正當,哪裡料到會招致母親不滿意呢?」

焦母對仲卿說:「(你)怎麼這樣沒見識!這個女子不講禮節,一舉一動全憑自己的意思。

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你怎麼可以自作主張!鄰居有個賢慧的女子,名字叫羅敷,姿態可愛無比,母親替你去提親。

(你)就趕快休掉劉蘭芝,打發她走,千萬不要挽留(蘭芝)。

「焦仲卿直身而跪稟告:「孩兒恭敬發稟告母親,現在假如休掉這個女子,我一輩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聽了兒子的話,(用拳頭)敲著坐具大發脾氣(罵道):「你這小子沒有什麼害怕的了,怎麼敢幫你媳婦說話!我對她已經沒有什麼恩情了,當然不能答應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聲,對母親拜了兩拜,回到自己房裡,張嘴對妻子說話,卻哭得連話也說不成句:「本來我不願趕你走,但有母親逼迫著。

你只好暫時回娘家去。

我現在暫且回太守府裡辦事,不久我一定回來,回來後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來。

為此,你就受點委屈吧,千萬不要違背我說的。」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不要再白費口舌了!記得那一年冬末,我辭別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時總是順從婆婆的意旨,一舉一動哪裡敢自作主張呢?白天黑夜勤懇地操作,我孤孤單單地受盡辛苦折磨,總以為沒有過錯,終身侍奉婆婆。

(我)到底還是被趕走了,哪裡還說得上再回到你家來?我有繡花的齊腰短襖,上面美麗的刺繡發出光彩,紅色羅紗做的雙層斗帳,四角掛著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個,箱子上都用碧綠色的絲繩捆紮著。

樣樣東西各自不相同,種種器皿都在那箱匣裡面。

我人低賤,東西也不值錢,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後再娶的妻子,留著作為我贈送(給你)的紀念品吧,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時時把這些東西作個安慰吧,(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我。」

雞鳴啼了,外面天將亮了,劉蘭芝起床 打扮得整整齊齊。

穿上繡花夾裙,每穿戴一件衣飾,都要更換好幾遍。

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插)著閃閃發光的玳瑁首飾,腰上束著白絹子,光彩像水波一樣流動,耳朵戴著用明月珠做的耳墜,手指纖細白嫩象削尖的蔥根,嘴唇紅潤,像含著紅色硃砂,輕盈地踏著細步,一精一巧美麗,真是世上沒有第二個。

劉蘭芝走上廳堂拜見婆婆,婆婆的怒氣仍未平息。

(蘭芝說:)「從前我做女兒時,出世後從小生長在鄉間,本來就沒受過什麼好的教養,同你家少爺結婚,更感到慚愧。

接受婆婆送的錢財禮品很多,卻不能承擔婆婆的使喚。

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記掛婆婆在家裡辛苦操勞。」

回頭再與小姑告別,眼淚像連串的珠子掉下來。

(劉蘭芝對小姑說:)「我初來你家時,小姑你剛能扶著坐具學走路,今天我被趕走,小姑你長得和我一樣高了。

希望你努力盡心奉養母親,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時候不要忘記我。」

(蘭芝說完)出門登上車子離去了,眼淚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馬走在前面,劉蘭芝的車行在後面,車子發出隱隱甸甸的響聲,一起會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馬坐入劉蘭芝的車中,兩人低頭互相湊近耳朵低聲說話。

(焦仲卿說):「我發誓不與你斷絕關係,你暫且回娘家去,我現在暫且去廬一江一 太守府(辦事),不久一定會回來,我對天發誓,決不會對不起你。」

劉蘭芝對焦仲卿說:「感謝你忠誠相愛的心願!你既然這樣記著我,盼望你不久就能來接我,你一定要成為磐石,我一定要成為蒲草和葦子。

蒲草和葦子柔軟結實得像絲一樣,磐石不容易被轉移。

我有一個親哥哥,性情行為暴躁如雷,恐怕不會聽任我的意願,違反我用來使我煩憂。」

接著舉手告別,惆悵不止,兩人的感情同樣的戀戀不捨。

蘭芝走進了家門,來到內堂,上前後退都覺得沒有臉面。

劉母(看見蘭芝回來)大為驚訝,拍著手掌說:「沒想到你自己回來了!十三歲就教你紡織,十四歲就能裁剪衣裳,十五歲會彈箜篌,十六歲懂得禮節,十七歲送你出嫁,總以為你不會有什麼過失。

你現在究竟有什麼過錯,沒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來了!」蘭芝慚愧地對母親說:「女兒實在沒有什麼過錯。」

母親聽後非常悲傷。

(蘭芝)回家才十多天,縣令派了媒人上門來。

(媒人)說,縣令家有個三公子,人長得漂亮文雅,世上無雙,年齡只有十八九歲,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幹。

劉母對女兒說:「你可以去答應他。」

女兒含著眼淚回答說:「蘭芝才回來時,焦仲卿再三囑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離。

今天違背情義,恐怕這件事這樣做不合適。

那麼你可以回絕來說媒的人,(以後)慢慢再講這件事吧。」

劉母告訴媒人說:「(我們)貧賤人家,有了這個女兒,她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麼配得上縣太爺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聽打聽(再訪求別的女子),我不能就答應你。」

縣令的媒人走了幾天後,不久太守派郡丞來求婚了。

說太守家有第五個兒子,嬌美俊逸,還沒有結婚,請郡丞去做媒人,這是主簿傳達下來的話。

郡丞直接對劉母說:「我們太守家,有這樣一個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結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來說媒。

劉母謝絕媒人說:「女兒先前有過誓言,老婦我怎麼敢(對她)說再嫁這件事呢?」

蘭芝哥哥聽到太守求婚被拒這件事,心中煩躁不安,開口對妹妹說:「你作這樣打算怎麼不好好考慮!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個小官吏,這次出嫁得到一個貴公子,運氣的好壞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樣,(好運氣)足夠使你終身榮耀富貴,不嫁給這樣仁義的公子,往後你打算怎麼辦?」

蘭芝抬頭回答道:「道理確實像哥哥說的話一樣,我辭別娘家去侍奉丈夫,半中間回到哥哥家裡。

怎樣處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隨便作主呢?雖然我與府吏立下誓約,但與他永遠沒有機會見面了。

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吧,就可以結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從座位上起來連聲說:「是是,就這樣辦,就這樣辦。」

他回到郡府報告太守說:「我接受您一交一 給的使命,到劉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緣份,說媒很成功。」

太守聽了這些話,心裡非常歡喜,(馬上)查看婚嫁歷,又翻看婚嫁書,便告訴郡丞:「婚期定在這個月內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好日子就在三十這一天,今天已經是二十七了,你趕快去劉家訂好結婚日期。」

太守府內大家互相傳話說:「趕快籌辦婚禮吧!」(趕辦婚禮的人)象天上的浮雲一樣來來往往連接不斷。

裝婚禮(物品)的船繪有青雀和白天鵝的圖案,四角掛著繡有龍的旗旛,輕輕地隨風飄蕩。

金色的車子白玉鑲的車輪,緩步前行的青驄馬,套有四周垂著彩纓、下面刻著金飾的馬鞍。

贈送的聘金有三百萬,都用青色的絲線穿著,各色綢緞有三百匹,從一交一 州廣州採購來的山珍海味。

跟從的人有四五百,熱熱鬧鬧來到廬一江一 郡府門。

阿母對女兒說:「剛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來迎接你,為什麼還不做衣裳?不要讓婚事辦不起來!」

蘭芝默默不作聲,用手巾捂著嘴哭泣,眼淚淌下就像水一樣傾瀉。

移動坐著的琉璃榻,搬出來放在前面窗子下。

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羅綢緞(動手做衣裳)。

早晨就做成了繡花的夾裙,晚上做成了單羅衫。

一陰一沉沉地天快要黑了,蘭芝滿懷悉思,走出門去痛哭。

焦仲卿聽說有此變故,於是請假暫時回來,到蘭芝家還有二三里的地方,人傷心,馬也哀鳴。

蘭芝熟悉府吏的馬叫聲,輕步快跑去迎接他,悲傷失意地望著,知道(相愛的)人來了。

她舉起手撫摸著馬鞍,哀聲長歎使人心都碎了。

說:「自從你離開我以後,人事的變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沒有像以前想像的那麼好,有很多的事情你又不瞭解.我有親生母親,逼迫我的還有親哥哥,硬把我許配給別人了,你回來有什麼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對蘭芝說:「祝賀你得到高昇!我這塊磐石方正又堅實,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葦一時柔韌,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間罷了。

你將會一天天地富貴起來,我一個人獨自走到地府去吧!」

蘭芝對焦仲卿說:「哪裡想到(你會)說出這種話來!同是被逼迫,你這樣我也這樣,(我們)在地府下互相見面吧!(但願)不要違背今天的誓言!」(他們)互相緊緊地握著手,然後告別離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裡。

活著的人卻作臨死的訣別,心裡的憤恨哪裡說得盡呢?想到(他們)將要永遠離開人世間,無論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廳堂拜見母親說:「今天風大又非常寒冷,寒風摧折了樹木,院子裡的白蘭花上結滿了濃霜。

兒子現在就像快要落山的太一陽一一樣,使得母親在今後很孤單。

(我)是有意作這樣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麼鬼神了!願您的壽命像南山的石頭一樣長久,願您的身體永遠健康又舒順!」

焦母聽到(兒子)這些話,淚水隨著說話聲一起流下,說:「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京城裡任官職,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賤不同,(休掉了她)哪裡就算薄情呢?東鄰有個賢慧的女子,她的美麗在城內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會有答覆。」

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長聲歎息,自一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

(他)把頭轉向蘭芝住過的內房,(睹物生情),越來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蘭芝)結婚的這一天牛馬亂叫的時候,劉蘭芝走進了行婚禮的青布篷帳,在暗沉沉的黃昏後,靜悄悄的,人們開始安歇了。

(蘭芝自言自語說):「我的生命在今天結束了,魂靈要離開了,讓這一屍一體長久地留在人間吧」!(於是)挽起裙子,脫去絲鞋,縱身跳進清水池裡。

焦仲卿聽到劉蘭芝投水自一殺這件事,心裡知道(從此與劉蘭芝)永遠離別了,在庭院裡的樹下徘徊了一陣,自己就在向著東南的樹枝上吊死了。

焦劉兩家要求合葬,於是把兩個人合葬在華山旁邊。

(在墳墓的)東西兩旁種上松柏,(在墳墓的)左右兩側種上梧桐,(這些樹)條條樹枝互相覆蓋著,片片葉子互相連接著。

樹中有一對飛鳥,它們的名字叫做鴛鴦,仰頭相互對著叫,天天夜裡直叫到五更。

走路的人停下腳步聽,寡一婦 聽見了,從床 上起來,心裡很不安定。

多多勸告後世的人,把這件事作為教訓,千萬不要忘記啊!

賞析

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

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

淋淋漓漓,反反覆覆,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

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

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於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於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

詩中寫到蘭芝與仲卿死前,蘭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見蘭芝後回家與母親訣別,他倆這時的話語,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與處境。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遜曾作過這樣細緻的分析:「蘭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於母,子之於母,情固不同。

女從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

子之與妻,孰與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無白乎?同死者,情也。

彼此不負,女以死償,安得不以死?彼此時,母即悔而迎女,猶可兩俱無死也。

然度母終不肯迎女,死終不可以已,故白母一之 言亦有異者,兒今冥冥四語明言之矣,今日風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覺而防我也。

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

他日不死而今日何為獨死?不過謂此怨懟之言,未必實耳。

故漫以東家女答之,且用相慰。

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將改適,不言女亦欲死,蓋度母一之 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則防我不得死故也。」

試想,蘭芝如果直說要死,這個弱女子勢必會遭到暴力的約束,被強迫成婚。

而仲卿的情況自然與蘭芝不同,誠如上述引文的分析。

又如:「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一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於此可立見焦母的蠻橫:「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由此可見劉兄的勢利。

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簡短對話,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點。

詩中,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有助於形象的鮮明;一精一煉的抒情性穿插,增強了行文的情韻。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寫出了劉蘭芝離開焦家時的矛盾心情。

欲曙即起,表示她不願在焦家生活的決心,嚴妝辭婆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

打扮時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對焦仲卿的愛,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姑嫂關係不易相處,蘭芝與小姑關係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

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對照。

另外,辭焦母不落淚,而辭小姑落淚,也可見蘭芝的倔強。

焦仲卿的形象刻劃也是如此,他送蘭芝到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表現了一片真情。

聞知蘭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詩篇用馬悲渲染襯托他內心的強烈痛苦。

臨死前「長歎空房中」、「轉頭向戶裡」,對母親還有所顧念,這裡愈見他的誠正與善良。

在整篇詩中,類似上述的動作刻劃還有一些,筆墨雖不多,卻極一精一粹。

蘭芝死時,一無反顧,「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仲卿死時,顧念老母,「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這些不同的動作細節,都切合各自的性格與處境。

同樣是母親,焦母「捶床 便大怒」的潑辣,劉母見蘭芝回家時驚異而「大拊掌」的一溫一 和,對性格的描繪來說寥寥幾筆已極傳神。

抒情性穿插較之動作刻劃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筆「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情不自禁的感歎,增添了悲劇氣氛。

「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這畫龍點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們對焦、劉遭遇的同情。

即使那教訓式的全詩結尾,也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充滿了作者的同情與期望。

這些水到渠成、不著痕跡的抒情性穿插,對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詩的感一情一色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詩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的感情與思想的傾向性通過這種藝術方法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詩篇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興」的手法,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佈置了全篇的氣氛。

最後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一交一 ,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旦。

這既像征了劉焦夫婦不朽,又像征了他們永恆的悲憤與控告。

由現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徵永恆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未來自一由 幸福必然到來的信念,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出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的飛躍。

詞類活用

1.仕宦於台閣(名詞「仕」作動詞:任官)

2.頭上玳瑁光(名詞「光」作動詞:發光)

3.一交一 廣市鮭珍(名詞「市」作動詞:購買)

4.孔雀東南飛(方位名詞「東南」作「飛」的狀語:朝東南)

5.手巾掩口啼(名詞「手巾」作「掩」的狀語:用手巾)

6.卿當日勝貴(名詞「日」作「勝」的狀語:一天天)

7.晚成單羅衫(名詞「晚」做「成」的狀語:在晚上)

8.留待作遺施(動詞「遺施」做名詞:遺施之物,紀念品)

9.千萬不復全(形容詞「全」作動詞:保全)

10.足以榮汝身(「榮」形容詞使動:使----榮耀)

11.以此下心意(「下」名詞使動:使----委屈)

12.戒之慎勿忘(「戒」,動詞意動用法:以---為警戒)13.時人傷之,為詩云爾(「傷」,名詞作動詞:哀悼)

特殊句式

1.汝是大家子(判斷句)

2.何言復來還(賓語前置)

3.仕宦於台閣(狀語後置)

4.今日被驅譴(被動句)[以「被」為標記]

5.為仲卿母遣(被動句)[以「為----所」為標記]

一詞多義

為詩云爾(做;動詞)非為織作遲(是;動詞)

始爾未為久(算;動詞)

阿母為汝求(替;介詞)

時時為安慰(作為;介詞)

自名為鴛鴦(叫做;動詞)

及時相譴歸(代「我」;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動作)

會不相從許(代「你」;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動作)

好自相扶將(代「她」;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動作)

登既相許和(代「他」;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動作)

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襯詞,無意)

相見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詞)

兒已薄祿相(相貌,名詞)

吾今且報府(將要;副詞)

且暫還家去(暫且;副詞)

四體康且直(又;副詞)

自可斷來信(既;副詞)

本自無教訓(是;副詞)

好自相扶將(親自;副詞)

物物各自異(無意;助詞)

不圖子自歸(自己;介詞)

自君別我後(自從;介詞)

我自不驅卿(本來;副詞)

何乃太區區(怎麼;疑問代詞)

隱隱何甸甸(何等;副詞)

何意致不厚(哪裡;疑問代詞)

言何復來還(什麼;疑問代詞)

謝家來貴門(辭別;動詞)

阿母謝媒人(辭謝;動詞)

多謝後世人(勸告;動詞)

今若譴此婦(如果;連詞)

腰若流紈素(像;動詞)

君既若見錄(如此;代詞)

何意出此言(料想;動詞)

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詞)

還必相迎取(迎接;動詞)

不足迎後人(送給;動詞)

結髮同枕席(系;名詞)

既欲結大義(結一交一 ;動詞)

嚴霜結庭蘭(凝聚;動詞)

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動詞)

十七遣汝嫁(送;動詞)

縣令遣媒來(派;動詞)

會不相從許(當然;副詞)

於今無會因(會見;動詞)

通假字

終老不復取"取"通"娶"迎娶

蒲葦紉如絲"紉"通"韌"堅韌

摧藏馬悲哀"藏"通"髒"臟腑

府吏見丁寧"丁寧"同"叮嚀"囑咐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

吾今且報府"報"通"赴"

槌床 便大怒"槌"通"捶"

合葬華山傍"傍"通"旁"

恨恨那可倫"那"通"哪"

奄奄黃昏後「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無光的樣子。

古今異義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可憐古義:可愛今義:值得同情,憐憫

千萬古義:無論如何今義:再三叮囑

一交一 通古義:一交一 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區區古義:1.愚拙2.表示感情真摯今義:數量很少,事物不重要

謝古義:告訴今義:道謝

共事古義:一起生活今義:一起工作

教訓古義:教養今義:訓斥

守節古義:這裡指遵守府裡的規定今義:婦女不改變節操

自一由 古義:自作主張今義:不受約束限制

紛紜古義:麻煩今義:多而雜亂

奉迎古義:好日子今義:阿諛奉承

婚姻古義:結為親家今義:嫁娶的事

床 古義:坐具今義:睡覺用的傢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