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顧炎武《文章繁簡》原文及翻譯
顧炎武
文章繁簡
[清]顧炎武
【原文】
韓文公作《樊宗師墓銘》曰:「維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後皆指前公相襲,從漢迄今用一律。」
此極中今人之玻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
繁簡之論興,而文亡矣。
《史記》之繁處必勝於《漢書》之簡處。
《新唐書》之簡也,不簡於事而簡於文,其所以病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須重見而意已明。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
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1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捨之,圉圉2焉,少則洋洋3焉,悠然而逝。
』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
使入《新唐書》,於齊人則必曰:「其妻疑而瞷之」,於子產則必曰:「校人出而笑之」,兩言而已矣。
是故辭主乎達,不主乎簡。
劉器之曰:「《新唐書》敘事好簡略其辭,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且文章豈有繁簡邪?昔人之論謂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於自然,而有意於繁簡,則失之矣。
當日《進〈新唐書〉表》云:「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4。」
《新唐書》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兩句上。
註:1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2圉圉,受困無力。
3洋洋,歡樂。
4前,舊,均指《舊唐書》
【譯文】
韓愈作《樊宗師墓銘》寫道:「古人寫文章必定自己遣詞造句,後來水平低寫文章不能自己創作的人就去剽竊盜用他人的。
後人總是向前人公開抄襲搬用,從漢朝到現在都是這樣。」
這很準確地說中了現在文人的毛玻至於宗師的文章,在勸誡制止當時人的過失時自己卻也犯了過失。
寫作文章必須作注寫清一些必要的內容,這情況在秦漢以前還是做得很好的;至於現在的人寫作文章卻沒有作注以致讀者無法理解,這樣的話是因求簡而得繁,兩方面都有失誤。
孔子說:「言辭能夠表達意思就可以了。」
言辭,注重的在於表達意思,不必評說它是繁還是簡。
(如果)對言辭繁簡的評說興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
《史記》中紛繁詳細的描寫必定勝過《漢書》簡陋單薄的敘述。
《新唐書》的簡,不是史事上簡,而是行文上簡,這就是它出現弊病的原因。
「時子通過陳子把(齊王說的話)轉告訴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見《孟子‧公孫丑下》)這裡不需要重新寫出齊王的話,可是意思已經很明確了。
「齊國一個人,在家裡有一妻一妾。
她們的丈夫出門,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飽了肉之後才回家。
他妻子問與他一道吃喝的是什麼人,他說都是富裕高貴的人。
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丈夫出門,總是酒足飯飽後回來;問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說全都是富裕高貴的人,但不曾有顯達的人來我們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麼地方去。
』」「從前有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魚養在池塘裡。
管池塘的人卻把魚烹煮了,回來向子產匯報說:『剛放它時,死氣沉沉的,過了一會,就歡樂起來,悠然地游往水深處而消逝了。
』子產說:『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
』管池塘的人出來後,對人說:『誰說子產很聰明?我已經把魚煮熟吃了,可他還說:「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
這裡必須把話重複才能把人的情態和事的細節完全地表現出來,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處所在。
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寫進(文字儉省的)《新唐書》,對「齊人」這個故事,必定(概括地)寫成「他的妻子懷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對「子產」這個故事,必定(概括地)寫成「小吏退出後嘲笑子產」。
(只概括成)兩句話罷了(言:話)。
所以,言辭注重的在於表達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於簡潔。
劉器之說:「《新唐書》敘述事情喜好言辭簡略,所以它敘述的事情大多晦澀不明晰,這是寫作史書的弊玻況且寫作文章,哪裡存在刻意去追求繁複或簡潔的做法呢?古人在論述這個問題時,認為寫文章,就如同風從水面上吹過,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紋;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複或簡潔,那麼就會出現弊病了。
當時(曾公亮)《進〈新唐書〉表》說:「《新唐書》所敘的事情比起《舊唐書》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卻比《舊唐書》簡略。」
《新唐書》比不上古人史書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這兩句話上。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