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後漢書·陳蕃傳》原文及翻譯:【原文】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後漢書·陳蕃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後漢書·陳蕃傳》原文及翻譯

後漢書

【原文】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

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

後遭母憂,棄官行喪。

服闋,刺史周景辟別駕從事,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太尉李固表薦,遷為樂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潔之士。

前後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

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

稍遷,拜尚書。

時,零陵、桂一陽一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一切皆得舉孝廉、茂才。

蕃上疏曰:「昔高祖創業,撫養百姓同之赤子。

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

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敕三府,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

以此忤左右,故出為豫章太守。

後遷大鴻臚。

會白馬令李雲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

蕃上書救雲,坐免歸田里。

復征拜議郎,數日遷光祿勳。

永康元年,帝崩。

竇後臨朝,以蕃為太傅,錄尚書事。

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官,托病不朝。

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 ?於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

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詔蕃,封蕃高一陽一鄉侯,食邑三百戶,蕃上疏力辭。

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徵用名賢,共參政事。

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一交一 構,諂事太后。

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

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用理洩,曹節等矯詔誅武等。

蕃時年七十餘,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餘人,並拔刃突入承明門。

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驅馳險厄之中,與刑人腐夫同朝爭衡,終取滅亡之禍者,彼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

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民心。

(《後漢書·陳蕃傳》,有刪改)

【譯文】

陳蕃,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

最初,在郡裡做官,被推舉為孝廉,授郎中。

因母.親去世,辭官居喪。

服喪期滿,剌史周景召他為別駕從事,因勸諫意見不一,棄符離去。

後來公府征舉方正,都不去。

太尉李固上表薦舉他,升為樂安太守。

郡人周繆,高潔之人,前後郡守招請,不肯去,只有陳蕃能夠招他去,陳蕃稱他的字,不叫他的名。

特別為他安放一張床 ,周璆離開時,就把床 懸掛起來。

大將軍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當時派人送信給陳蕃,請陳蕃辦私事。

送信的人不得見,於是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為修武令。

後陞遷,被任為尚書。

這時零陵、桂一陽一山賊為害,公卿商議要派軍隊去討伐,皇帝又下詔州郡,所有討伐有功者都可以保舉孝廉、茂才。

陳蕃上疏說「:以前高祖創立大業,撫養百姓如同養育自己的兒子一樣。

現在二郡的老百姓爭都是皇上的兒子,導致兒子們為害的原因,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一污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應該嚴厲責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縣令長,如果有為政殘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發,另選清正賢明,能夠宣揚法令,愛護百姓的人去代替他們,這樣可以不必煩勞國家的軍隊,卻可以使所有的盜賊平息啊!」(陳藩)因為這個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擔任太守。

後升任大鴻臚,恰逢白馬縣令李雲上疏直言勸諫,桓帝大為震怒,李雲應被處死,陳蕃上書救李雲,獲罪被罷免回家。

又被征任議郎,幾天之後,升任光祿勳。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竇皇后執掌朝政,任命陳蕃為太傅並管理尚書事宜。

當時剛遭國喪,還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各尚書害怕觸怒朝中權臣,都假稱有病不上朝辦事。

陳蕃寫信責備他們說:「古人講究節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態度如同他還活著一樣。

現在皇嗣還沒有定下來,政事日益緊迫,諸君為什麼拋棄國家的苦難不管,在家躺著休息呢?在義已經很虧缺了,哪能談得上仁呢?」

各位尚書惶惶恐怖,都去朝廷辦公。

靈帝即皇位後,竇太后再次下詔表彰陳蕃,封陳藩為高一陽一鄉侯,食邑三百戶,陳蕃上疏盡力辭讓。

陳蕃和竇太后的父親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起用名流賢士,共同參與國家政治。

然而桓帝的乳母趙嬈,早晚都在竇太后身邊,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她勾結,討好太后。

太后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

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

恰逢竇武也有謀劃,陳蕃於是與竇武商量。

因為事情洩露,曹節等人偽造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

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衝進承明門。

王甫當時從宮裡出來,於是命令逮捕陳蕃,當日殺害了他。

史官評論說:桓帝、靈帝時期,像陳蕃這類人,都能樹立好的風氣名聲,奔走於艱難險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較量高低,結果招來殺身大禍。

他們認為逃離塵世是不義的行為,所以多次遭到罷免,仍然不肯離開;以倡導仁德之心為己任,儘管知道這條道路是漫長的,卻更加堅定。

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的信義,足以扶持民心。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