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三國誌·鄧艾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一鄧一 艾字士載,義一陽一棘一陽一人也。
少孤,太祖1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年十二,隨母至穎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土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
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為稻田守叢草吏。
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後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
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
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
維退,淮因西擊羌。
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
於是留艾屯白水北。
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
艾謂諸將曰:「維必自東襲取洮城。」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
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景元四年秋,詔諸軍征蜀。
維還守劍閣。
鍾會攻維未能克。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一陰一平由邪徑經漢德一陽一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
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一陰一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先登至一江一 由,蜀守將馬邈降。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
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
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艾至成都,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選自《三國誌·一鄧一 艾傳》)
[注]1太祖:魏武帝曹操。
2方軌:大路。
【譯文】
一鄧一 艾,字士載。
從小就失去父親。
魏太祖曹操攻破荊州後,他也遷移到汝南,為當地農民放牛。
十二歲那年,一鄧一 艾隨著母親來到穎川,讀到故太丘長陳寔的碑文,寫道:「做的文章成為世人所推崇的典範,做人的準則為士大夫所傚法。」
一鄧一 艾於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則。
他的宗族親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這個名字。
後來任都尉學士,因為有口吃的毛病,不適宜做文書,於是為稻田守叢草吏。
每當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劃腳,認為軍營該安在何處等,別人常常嘲笑他。
後來任典農綱紀、上計吏。
於是出使朝廷,見到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認為一鄧一 艾很不一般,於是召他作為自己的屬官,遷任尚書郎。
嘉平元年(249),與征西將軍郭淮一起抵禦西蜀偏將軍姜維的進犯。
姜維敗退後,郭淮於是向西襲擊羌地。
一鄧一 艾說:「敵兵撤退得不遠,也許還會返回來,應當把各軍分開防守,來預防意外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郭淮)就留下一鄧一 艾在白水以北駐兵防守。
三天以後,姜維派遣廖化從白水之南向一鄧一 艾營地逼近。
一鄧一 艾對諸位將領說:「姜維一定會從東邊襲擊洮城。」
洮城在白水以北,離一鄧一 艾兵營有六十里。
一鄧一 艾當即派兵於夜晚直接駐守洮城,姜維果然渡河偷襲洮城,幸虧一鄧一 艾事先佔據了洮城,魏軍得以戰鬥不敗。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軍攻打西蜀。
姜維還軍把守劍閣。
鍾會進攻姜維,沒有攻下來。
一鄧一 艾上書說:「現在敵兵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
從一陰一平沿小路、經漢德一陽一亭,奔赴涪城,距劍閣西有百餘里,距成都三百餘里,派一精一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
(在這種情形下,)劍閣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
那麼鍾會就可以沿大道前進。
如果劍閣的守軍不退回去,那麼,救援(應對)涪城的兵力就少了。
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這年冬天十月,一鄧一 艾自一陰一平行走百餘里,全是無人之地,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山高谷深,十分艱險,加之運糧十分困難,形勢近於危險。
一鄧一 艾用毛氈裹住身體,推轉而下。
眾將士都攀木緣崖,一個一個前進。
首先來到一江一 由縣,西蜀守將馬邈投降。
西蜀衛將軍諸葛瞻從涪城退還綿竹,排列戰陣,等著狙擊一鄧一 艾。
一鄧一 艾派遣自己的兒子一鄧一 忠等率兵從右邊包抄,司馬(官名)師纂等率兵從右邊包抄。
但二人出擊均告失利,退回來說:「敵人堅守牢固,很難擊破。」
一鄧一 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選擇,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罵一鄧一 忠和師纂,要斬首示眾。
二人又率兵再戰,大敗敵兵,斬下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的腦袋,進軍至雒縣。
劉禪派使者拿著皇帝的大印,寫了封書信(讓使者帶著)來到一鄧一 艾兵營,請求投降。
一鄧一 艾率兵進駐成都,巡視並約束將士,沒有發生搶劫掠奪的事。
安撫收納投降歸附的人員,讓他們都回復舊業。
蜀國人都稱讚一鄧一 艾。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