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魯一同《擬論姚瑩功罪狀》原文及翻譯
魯一同
擬論姚瑩功罪狀1
(清)魯一同
【原文】
守邊之士,皆威信千里,坐摧強寇。
用之則邊境安,捨之則戎心啟。
故延壽2不賞,漢臣寒心;道濟3見殺,宋疆日蹙。
何者?忠孝勇猛之士,敵人所構忌,讒間所由橫生,徒以纖芥之間,卒絓4吏議,使折衝奇士旋踵及身,為世深戒,誠可痛也!
竊見前台灣道姚瑩,忠勤文武,守邊數年,橫塞夷虜之沖。
虜嘗三犯之,摧敗奪氣以去。
軍興以來,南接廣閩,北連一江一 浙,失地喪師者駢肩望於道。
台灣地廣不過一大郡,卒不過千人,其所摧陷,足以暴白於天下矣。
往者和議初成,僉謂可恃。
廈門旋覆,浙東再躪。
准今視昔,和之不可信可見於此矣。
今信逆虜反覆之說,輕折捐命之臣,摧敗士氣,為夷復仇。
夷自定海以來,小入覆軍,大入奪城,焚殺一婬一掠,動以萬計。
就如逆虜失風被剿,送死東陲,亦足以雪數年之深恥,償士卒之冤痛。
奉命守土,惟敵是求。
皇上天容地載,沛大恩於上;諸臣守義,死節於下。
以守則固,以和則久。
國體事機,亦無損缺。
臣見其功,未見其罪。
竊料夷人張其凶暴,咆哮中國,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餘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
使邊將皆如瑩等,出萬死不一顧返之計,縱不百全,勝負之理,亦當相較,或未易量。
今怵其詭說,變易有功之臣。
瑩等一去,海外孤危。
後有來者,避畏吏議,孰敢擊賊?邊吏解體,辱軍之將有所飾其恥,率相委而去。
東南之禍未有艾也。
且國家誅諸將以委城,而罪瑩以敢戰。
進退之義,臣未得其中。
謂宜湔雪瑩罪,激勵有功,以勸來者。
謹狀。
【注】1姚瑩,台灣兵備道,曾帶兵擊敗入侵的英軍。
事後,英政府對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嚴懲姚瑩。
朝廷迫於壓力將姚瑩革職。
2延壽,是甘延壽,他是西漢末年的將軍。
3道濟,是檀道濟,他是南朝名將。
4絓:觸犯,影響。
【譯文】
(善於)守邊的將領,都是威嚴信義傳播到千里之外,坐著就能摧毀強寇的。
重用他們邊境就安定,捨棄他們敵人的侵略野心就會產生。
所以甘延壽沒有受賞,漢朝的大臣心寒;檀道濟被殺,南朝宋的疆土一天天減少。
什麼原因呢?因為忠孝勇猛的將領,是敵人忌憚而設計陷害的,誣陷和離間就由此憑空產生了,如果只是因為一些細小的離間之言,最終影響了主管官吏的評判,使克敵制勝的將領災禍迅速降臨到身上,成為世人深以為戒的事情,真是令人痛惜啊!
我看前台灣兵備道姚瑩,忠誠勤奮,文武雙全,守衛邊疆數年,阻擋敵人海軍的戰艦。
敵人曾經三次侵犯台灣,都被打敗灰溜溜逃走。
自從外國入侵我國以來,南到廣東福建,北到一江一 蘇浙一江一 ,丟失土地喪失軍隊的肩並肩挨著排滿道路。
台灣土地幅員不超過一個大郡,士兵不超過千人,他們摧毀陷沒敵人的功績,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了。
以往和議剛剛簽訂,大家都認為可以依靠。
可是廈門很快淪陷,浙東兩次遭受蹂一躪 。
比照以前看現在,和談不可相信可以在這裡看出來。
現在卻相信敵人出爾反爾的說辭,輕易地折損奮不顧身的大臣,摧毀我們的士氣,替敵人復仇。
敵人自攻陷定海以來,小的侵略就擊敗我們的軍隊,大的侵略就掠奪我們的城池,焚殺一婬一掠的人,動輒數以萬計。
至於此次敵人船隻因風擱淺被我軍剿滅,在東部邊境送死,也足以雪幾年來的巨大恥辱,償還士卒的冤痛。
大將奉命守衛國土,只希望盡量殲滅敵人。
皇上胸懷寬廣,在上普降天恩;諸臣堅守正義,在下面為節而死。
憑此防守就能牢固,憑此和議就能長久。
對於國家的利益和戰爭的局勢,也沒有損害。
我看見了他的功勞,沒有看見他的罪過。
我料想敵人逞其凶暴,咆哮於中國,深入腹地,攻陷了卻不長期佔領,不是有餘力而不肯使出,而是本領就這樣罷了。
假如守邊將領都像姚瑩等一樣拿出萬死不回頭的打算,縱使不全部保全,勝負的道理,也是可以在相互較量中,或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現在恐懼敵人不符合事實的話,將有功之臣說成有罪之臣。
姚瑩等一離開,海外就孤立危險。
以後鎮守台灣的人,躲避畏懼主管官吏的評判,誰敢抗擊賊寇?守衛邊疆的將領人心渙散,打敗仗的將領就有掩飾其恥辱的托詞,都相互推卸責任離開。
東南的災禍就不會停止了。
如果國家因拋棄城池而處罰眾將,(卻)又因敢於作戰而降罪姚瑩。
那麼應該前進還是後退的道理,我不能得到它的正理。
我認為應該洗雪姚瑩的罪過,激勵有功的人,來勉勵後來者。
恭敬地呈上奏狀。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