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宋史·趙鼎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1趙鼎,解州聞喜人。
生四歲而孤,母樊教之,通經史百家之書。
2高宗即位,除司勳郎官。
劉光世部將王德擅殺韓世忠之將,而世忠亦率部曲奪建康守府廨。
鼎言:「德總兵在外,專殺無忌,此而不治,孰不可為?」
命鼎鞫德。
鼎又請下詔切責世忠,而指取其將吏付有司治罪,諸將肅然。
3五年,上還臨安,制以鼎守左僕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
鼎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
遂制以貴州防禦使瑗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於行宮門外建資善堂。
鼎又薦范沖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眩
4建炎初,嘗下詔以奸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1,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勝非為相,上諭之曰:「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宜召范沖刊定。」
會勝非去位,鼎以宰相監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
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鼎。
5初,車駕還臨安,內侍移竹栽入內,鼎見,責之曰:「艮岳花石之擾,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轍耶?」
因奏其事,上改容謝之。
有戶部官進錢入宮者,鼎召至相府切責之。
翌日,問上曰:「某人獻錢耶?」
上曰:「朕求之也。」
鼎奏:「某人不當獻,陛下不當求。」
遂出其人與郡。
6始,張浚薦秦檜可與共大事,鼎再相亦以為言,檜遂稍掌權柄。
然檜機阱深險,外和而中異。
鼎與浚漸覺,乃謀共劾之。
檜一陰一知其事,乃先劾之。
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州。
7中丞詹大方誣其受賄,鼎謝表曰:「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檜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
鼎遣人語其子汾曰:「檜必欲殺我。
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
遺言屬其子乞歸葬,遂不食而死,天下聞而悲之。
明年,得旨歸葬。
8孝宗即位,謚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
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
(取材於《宋史·趙鼎傳》)
【注】1宣仁保佑之功:北宋宣仁高太后輔佐幼主的功勞。
【譯文】
趙鼎,解州聞喜人。
四歲就成為孤兒,他的母親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曉經史百家之書。
高宗即帝位後,任命他為戶部員外郎。
劉光世的部將王德擅殺韓世忠的部將,而韓世忠也率領部隊奪取建康府官郟趙鼎上書說:「王德率兵在外,擅殺沒有顧忌,這樣做如果都不予懲治,還有什麼不可以做的?」
皇帝令趙鼎拘捕審訊王德,趙鼎又請求下詔痛責韓世忠,而逮捕他的違紀的將吏一交一 官府治罪,諸將肅然。
五年,皇上回到臨安,下詔任命趙鼎為左僕射知樞密院事、張浚為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
趙鼎把政事先後及應當召用的人才,分條列出放在座位邊,依次上奏實行,於是,皇帝下令任命貴州防禦使瑗為保慶軍節度使,封為建國公,在行宮門外建立資善堂。
趙鼎又推薦范沖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廷輿論認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眩
建炎初年,皇帝曾因有奸臣誣蔑宣仁太后臨朝輔佐幼主的功勞而下詔,命史院刊修歷史,還未實行,當時朱勝非任宰相,皇上告訴他說:「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不能傳信於後世,應當讓范沖刊定。」
正好勝非去職,趙鼎以宰相的身份監修二史,錯誤都得到了修正。
皇上親自書寫「忠正德文」四字賜給趙鼎。
當初,皇上回到臨安,內侍移竹栽入內宮,趙鼎看到了,責怪他們說:「艮岳花石之擾,都出自你們,現在想重蹈前轍嗎?」
於是上奏這件事,皇上聽後也變了臉色,並向他道歉。
有個戶部官送錢入宮,趙鼎召他到相府嚴厲指責。
第二天,問皇上:「某人獻錢了?」
皇上說「我要求的。」
趙鼎說:「某人不應獻錢,陛下不應求錢。」
於是調此人到地方去了。
當初,張浚推薦秦檜認為他可共興大事,趙鼎再次任相時也以為是這樣,秦檜於是逐漸掌握了權利。
但是秦檜心機深險,外表隨和而心中卻不同。
趙鼎與張浚逐漸發現了他的這個特點,於是一起商量著要彈劾秦檜。
秦檜私下得知了這個消息,於是先彈劾他們,張浚當初請求辭職,有聖旨召趙鼎。
秦檜討厭他逼迫自己,貶他為泉州知州。
中丞詹大方誣蔑他受賄,趙鼎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秦檜見後說:「這個老頭還像以往那樣倔強。」
趙鼎派人告訴他的兒子趙汾說:「秦檜一定要殺掉我。
我死了,你們沒有憂患;不然,禍及一家。」
遺言囑咐他的兒子請求歸葬,於是絕食而死,天下人聽說後十分悲痛。
第二年,得旨歸葬。
孝宗即位,追賜謚號為忠簡,封為太傅,,追封為豐國公。
論者認為中興賢明宰相,以趙鼎為首。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