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新五代史·隱逸傳·鄭遨》原文及翻譯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原文】
鄭遨,字雲叟,滑州白馬人也。
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學,敏於文辭。
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
其妻數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於火,後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
遨與李振故善,振後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後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
其後,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一屍一,因徙居華一陰一,欲求之。
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
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節度使劉遂凝數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高矣,遭亂世不污於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於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學游河朔,後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
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
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一屍一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
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賜號通玄先生,後不知其所終。
(選自歐一陽一修《新五代史隱逸傳》)
【譯文】
鄭遨,字雲叟,滑州白馬人。
唐明宗祖廟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稱。
鄭遨年少時喜好學習 ,文思敏捷。
唐昭宗時,鄭遨考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了拂衣遁世的念頭,想攜妻帶子和他一起歸隱,他的妻子不同意,鄭遨就進少室山當了道士。
他的妻子屢次寫信勸他回家,鄭遨總是將信件扔到火裡燒掉,後來聽說妻子、兒子去世了,他大哭一聲就停止了。
鄭遨與李振有舊一交一 情,李振後來供職於梁國,地位顯貴,想請鄭遨到梁國任職,鄭遨不予考慮。
後來李振獲罪向南方逃匿,鄭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從此以後聽說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這以後,鄭遨聽說華山有五粒松,樹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後化為藥材,能去掉三一屍一,於是遷居到華一陰一,想尋求這種藥材。
鄭遨和道士李道殷、羅隱之一交一 情深厚,世人把他們看作三位高尚脫俗之人。
鄭遨種田,羅隱之靠買藥來自給自足,李道殷有釣魚之術,只用魚鉤不用魚餌就能釣起魚,又能夠點石成金,鄭遨曾經察驗這件事,果真如此,卻並不(向李道殷)探求這種道術。
節度使劉遂凝多次贈給他貴重的物品,鄭遨都不接受。
唐明宗時用左拾遺、晉高祖時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徵召他,都不出仕,於是賜給他逍遙先生的稱號。
鄭遨天福四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鄭遨的節操可謂高尚了,身逢亂世而不被榮名利祿所玷辱,甚至拋妻離子而遠離家鄉,難道不是與世隔絕並且十分珍愛自身品行的人麼?但是鄭遨喜好飲酒下棋,經常寫詩文散落民間,人們大多將這些詩文謄寫在絲絹上,作為珍品互相饋贈,甚至有人將他的容貌描畫在屋壁之上,把玩觀賞,他的蹤跡雖遠離紅塵但聲名越來越大,與乎石門這些人真是不同埃
與鄭遨同時的還有一個叫張薦明的,是燕地人。
張薦明年少時憑借儒學修養在河朔一帶受到稱讚,後來離家作了道士,通曉老子、莊周的學說。
高祖召見他,問「道家思想可以用來治國麼?」
他回答說:「道,涵蓋萬物奧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論,得到它的一精一華,安居於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很尊崇他的話(或:認為他的話很重要),將他請入內殿講授《道德經》,拜他作老師。
張薦明聽到宮中報時的鼓聲,對高祖說:「陛下聽到這鼓聲了麼?它的聲音單一,五音十二律,鼓聲不在其中,但是能調和這些聲音的卻是鼓。
一,是萬事之本源,能堅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認為這話很正確,賜給他通玄先生的稱號,後來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終老的。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