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明史·姚夔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姚夔,字大章,桐廬人。
孝子伯華孫也。
正統七年進士,鄉、會試皆第一。
明年授吏科給事中,陳時政八事。
又言:「預備倉本振貧民。
而裡甲慮貧者不能償,輒德不報。
致稱貸富室,倍稱還之。
收穫甫畢,遽至乏絕。
是貧民遇凶年饑,豐年亦饑也。
乞敕天下有司。
歲再發廩,必躬勘察,先給其最貧者。」
帝立命行之。
景帝監國,諸大巨議勸即位,未決。
以問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為社稷計,何紛紛為?」
議遂定。
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
四年就改禮部,奉敕考察雲南官吏。
天順二年改吏部。
知府某以貪敗,賄石亨求復,夔執不可,遂止。
七年代石瑁為禮部尚書。
成化二年,帝從尚書李賓言,令南畿及浙一江一 、一江一 西、福建諸生,納米濟荒得入監。
夔奏罷之。
四年以災異屢見,疏請「勸視經筵,裁決庶政。
親君子,遠小人,節用度」。
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
帝優旨答之。
他所請十事,皆立報可。
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擬無度。
奸人慕之,競為其徒。
夔力諫,勢稍減。
五年代崔恭為吏部尚書。
雨雪失時,陳時弊二十事。
七年加太子少保。
復偕群臣陳二十八事,大要以絕求請,禁採辦,恤軍匠,減力役,撫流民,節冗費為急。
帝多採納。
明年九月,南畿、浙一江一 大水。
夔請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術。
每遇災異,輒請帝振恤,憂形於色。
明年卒,贈少保,謚文敏。
夔才器宏遠,表裡洞達。
朝議未定者。
夔一言立決。
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親故。
初,王翱為吏部,專抑南人,北人喜之。
至夔,頗右南人,論薦率能稱職。
(《明史·列傳》六十五,原文有刪減)
譯文:
姚夔,字大章,桐廬人。
他是孝子姚伯華的孫子。
正統七年中進士,鄉試、會試都是第一名。
第二年被任命為吏科給事中,上書陳述關於時政的八件事。
又說:「預備倉本來是賑濟貧民的,而裡甲擔心貧民不能償還,就隱藏不報。
致使貧民向富戶借貸,加倍償還。
百姓收穫糧食剛剛結束,馬上就到了困乏斷糧的地步。
這樣貧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鬧饑荒,豐收的年景也鬧饑荒。
請求陛下下令給天下的相關衙門。
每年兩次打開糧倉放糧,一定要親自勘察,先給那些最貧困的人。」
皇帝立刻命令執行。
景帝監理國事,眾大臣商議勸他即皇帝位,沒有結果。
就拿這事詢問負責監督進諫的官員們,姚夔說:「朝廷任命大臣,就是為了國家考慮的,為什麼要議論紛紛呢?」
計議於是就有了結果。
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為南京刑部右侍郎。
景泰四年改任禮部,奉命令考察雲南官吏。
天順二年改任吏部。
有一個知府因為貪一污敗落,賄賂石亨請求復職,姚夔執意不許,這
件事就停止了。
天順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擔任禮部尚書。
成化二年,皇帝聽從尚書李賓的話,下令南京以及浙一江一 、一江一 西、福建的諸生繳納米糧救濟災荒就可以進入國子監。
姚夔上奏停止了這件事。
成化四年,因為災害怪異現象多次出現,姚夔上疏請求皇帝「出席並勉勵御前講經的活動,裁決各種政務。
親近君子,遠離小人,節約費用」。
又說:「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夠了。」
皇帝褒美的聖旨答覆他。
他所請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覆許可。
皇帝一寵一 信番僧,番僧裡有被封為法王、佛子的,服飾用具僭越了等級,沒有限制。
狡詐不法的人羨慕他們,爭著做他們的門徒。
姚夔極力勸諫,情況才漸漸好轉。
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書。
雨雪失常,姚夔藉機力陳時政弊端二十件事。
七年,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體上是以杜絕請托,禁止採辦,體恤士兵工匠,減少勞役,安撫流民,節省過多的費用作為緊急事務。
皇帝大多採納。
第二年九月,南京、浙一江一 發大水。
姚夔請求皇帝讓朝廷大臣共同謀求安撫人民消除禍患的辦法。
每次遇到災禍發生,姚夔就會請求皇帝賑災撫恤,憂慮的神情在臉上表現出來。
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贈予少保頭銜,謚號為文敏。
姚夔才能遠大,胸襟磊落。
朝廷商議沒有決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話立即作出決斷。
他在吏部的時候,留心人才,不可以避開親戚朋友。
當初,王翱掌管吏部,專門壓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歡他。
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時,很重視南方人,他評定推薦的人都能稱職。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