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漢書·天文志》原文及翻譯
【原文】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者,黃道。
一曰光道。
光道北至東井1,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
夏至至於東井,北近極,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尺五寸八分。
冬至至於牽牛,遠極,故晷長;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丈三尺一寸四分。
春秋分日至婁、角,去極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七尺三寸六分。
此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長短之制也。
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
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日,一陽一也。
一陽一用事則日進而北,晝進而長,一陽一勝,故為一溫一 暑;一陰一用事則日退而南,晝退而短,一陰一勝,故為涼寒也。
故日進為暑,退為寒。
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奧。
此寒奧之表也,故曰為寒暑。
一曰,晷長為潦,短為旱,奢為扶。
扶者,邪臣進而正臣疏,君子不足,奸人有餘。
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西從白道;立冬、冬至,北從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
然用之,一塊房中道。
青赤出一陽一道,白黑出一陰一道。
若月失節度而妄行,出一陽一道則旱風,出一陰一道則一陰一雨。
日行不可指而知也,故以二至二分之星為候。
日東行,星西轉,冬至昏,奎八度中;夏至,氐十三度中;春分,柳一度中;秋分,牽牛三度七分中;此其正行也。
日行疾,則星西轉疾,事勢然也。
至月行,則以晦朔決之。
日冬則南,夏則北;冬至於牽牛,夏至於東井。
日之所行為中道,月、五星皆隨之也。
箕星為風,東北之星也。
東北地事,天位也,故《易》曰:「東北喪朋,及《巽》在東南,為風;風,一陽一中之一陰一,大臣之象也,其星,軫也。
月去中道,移而東北入箕,若東南入軫,則多風。
西方為雨;雨,少一陰一之位也。
月失中道,移而西入畢,則多雨。
故《詩》云「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言多雨也。
(節選自《漢書·天文志》)
【註釋】:1東井:東井宿。
下文的「角」「婁」「奎」「畢」等均為星宿名。
【譯文】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說的是黃道,又叫光道。
光道北至東井宿,離天北極近;南到牽牛星,離天北極遠;東到角宿,西至婁宿,離天北極居中。
夏至運行到東井宿,北近天極,所以晷影短;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長一尺五寸八分。
冬至運行到牽牛宿,遠離天極,所以晷影長;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長一丈三尺一寸四分。
春分秋分太一陽一到婁宿、角宿,離天北極居中,所以晷影長度中等;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長七尺三寸六分。
此時太一陽一離天北極遠近的差距,在晷影長短的刻度上反映出來。
離天北極遠近難以知曉,重要的是用晷影來測定。
晷的影子是用來測知太一陽一南北位置的。
日,太一陽一。
一陽一氣盛,太一陽一逐漸推移向北,白天逐漸長,一陽一勝,天氣為一溫一 暑;一陰一氣盛,則太一陽一逐漸退向南,白天漸短,一陰一勝,天氣寒冷。
所以太一陽一北進為暑、南退為寒。
如果太一陽一的南北運行失去節令,晷影過長為常寒,晷影過短為常熱。
這是寒暑的表現,所以稱為寒暑。
又說,晷影長為澇,晷影短為旱,過分了為扶。
扶就是說,邪臣在身旁而正臣疏遠,君子不足而奸人有餘。
月有九條軌道的情況:黑道有兩條,出現在黃道北面;赤道有兩條,出現在黃道南面;白道有兩條,出現在黃道的西面;青道有兩條,出現在黃道的東面……立春、春分,月在東面順從青道;立秋、秋分,月在西面順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在北面順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在南面順從赤道。
在判斷其所行軌道時,最主要決定於其與經過房宿的中道的位置。
月行青赤兩道為運行在一陽一道,月行黑白兩道為運行在一陰一道。
如果月行失去正常軌跡而妄行,運行在一陽一道則有旱風,運行在一陰一道則有一陰一雨。
太一陽一運行的狀況不可一想就知,所以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時的星象來佔候。
太一陽一東行,恆星西轉。
冬至黃昏,太一陽一在奎宿八度中;夏至,太一陽一在氐宿十三度中;春分,太一陽一在柳宿一度中;秋分,太一陽一在牽牛宿三度七分中:此時的天象為正行。
太一陽一運行速度快,則是恆星西轉速度快,這是形勢的必然。
說到月亮的運行,就用晦朔來判斷它。
太一陽一在冬季就偏南,夏季就偏北;冬至在牽牛宿,夏至在東井宿。
太一陽一的運行是在中道,月亮和五星都隨之而行。
箕星是風的征示,是東北之星。
是與東北地方相應的天位,所以《易·坤卦》中說「東北喪友」。
到了《易·巽卦》中說「在東南,是風;風是一陽一中之一陰一,是大臣的徵象,所佔示的星是軫宿」。
月離開中道,移向東北入箕宿,如移向東南入軫宿,就多風。
移向西方就有雨;雨是少一陰一的位象。
月離開中道,移向西入畢宿,就多雨。
所以《詩經》說「月離開畢宿,使大雨滂沱」,說的是多雨的情況。
分類:未分類項